中缅互译用语言架桥 让民心相通

来源:云南日报 2022-01-10 15:29:13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中缅媒体双城论坛 本报实习记者 胡妤雅 摄

  2021年12月22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办,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承办,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协办的2021中缅媒体双城论坛在昆明开幕。

  从跨文化翻译到讲好中国故事,从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到补足国际传播短板……论坛开幕当天,在以“中缅互译与国际传播”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上,中缅语翻译资深专家代表聚焦民心相通、增进互信、高端人才培养等关键词,围绕中国故事的跨文化翻译与传播和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对中缅人文交流的建设作用2个议题展开讨论。

  跨文化交流深化互信互鉴

  “中国史籍中有关缅甸的记载超过200部;在缅甸蒲甘博物馆中,陈列着刻有中、骠(缅甸古国)两种文字的石碑……”说起中缅人文交流发展的历史,缅甸历史文化博士、缅甸语译审石瑛如数家珍。石瑛认为,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双方应当加强合作、增进了解,才能真正讲好中缅胞波的友谊故事。

  当前,随着中缅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深入,如何在合作中讲好友谊故事成为了与会专家讨论的热点。

  “《西游记》之所以广受缅甸观众喜爱,是因其传递的文化内容和情感色彩能引起他们的共鸣。”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校长、曼德勒缅中友协副主席李祖清表示,平等和包容的文化交流互鉴必将成为缅中故事跨文化传播发展的主基调,未来小而精的叙事方式将更容易走进缅甸民众内心。

  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原外事翻译专家许清媛认为,跨文化交流本质上是信息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交流。未来,不仅需要准确的翻译,还需要翻译人员熟悉中缅两国的制度、文化和历史。

  “我长期接触中国文化,非常喜欢阅读与鲁迅等人相关的翻译书籍。”缅甸作家俱乐部中央委员会委员、缅甸翻译家联络会副主席吴恒莱建议,缅中两国可以携手共建中缅互译平台,推动缅中文化交流更加顺畅,民心更加相通。

  中缅互译架起沟通桥梁

  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当前,中缅互译在国际传播中既有“小而精”的特点,又需担当“大而全”的使命。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各领域都十分热门,尤其是翻译界。当向世界介绍中国时,翻译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外指委非通用语分委会副主任委员钟智翔介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缅甸语翻译策略主要分为两方面,即把中国特色话语进行融通翻译和对趋同目标语进行相近修辞。“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构建对话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让中国故事普遍被缅甸民众所理解。”钟智翔说。

  翻译源于语言,有一些翻译问题涉及到两种文化的转换,这对于文化交流也有促进作用。缅甸著名翻译家、汉学家杜光民认为,缅中两国需要大量翻译人才,未来应将更多的缅甸文学、文化类作品翻译为中文,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缅甸,进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而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要更加全面、准确、严谨地对待翻译工作,将缅中作品尽可能完美地展现在两国读者面前。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如何翻译好、表达好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语境的“金句”,让缅甸读者也能够理解和感受其中的精义和魅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和缅甸的故事》《缅甸法律法规汇编》……我们将中国共产党的经典文献、中缅故事、中缅文化交往等书籍进行互译,受到了中缅读者的广泛好评。”中缅互译专家,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祝湘辉认为,做好中缅互译项目离不开深入的学术研究、良好的语言基础、智库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沟通渠道、明确翻译指向等要素。未来,不断走深走实的智媒合作将有效推动中缅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让中缅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两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贸易商会驻缅甸内比都代表处翻译麻果认为,中缅翻译工作者应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中缅互译推出缅甸读者看得懂、听得懂、愿意听的内容,让中国声音深入缅甸民众的内心。

  加快培养高水平翻译人才

  翻译人才是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讲得巧、讲得好的关键。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高端翻译人才将为中缅人文交流架起沟通、互信的桥梁。

  60岁的中国阿姨通过学习缅甸语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新机遇;缅甸小伙阿兵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中文,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会场上,素素中缅教育中心执行董事素素动情地讲述着语言学习推动中缅人文交流的故事。多年的翻译实践工作让素素深知中缅互译对中缅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她希望有更多年轻学者加入到中缅翻译人才队伍中来,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缅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前,我国包括缅甸语在内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布局还处于起步阶段,高端翻译人才存在缺口大、需求多的情况。

  关于解决市场需求与翻译人才培养之间的“错位”问题,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缅甸语专业教授寸雪涛认为,加强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端翻译人才是关键。为此,寸雪涛建议对中缅翻译人才开展“后院校”教育和终身职业教育,通过学习新技术和行业知识,不断完善译者的知识结构,提升翻译能力;加强校校协同、校政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协同,推动多方协同育人,共建高质量中缅翻译人才队伍。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缅甸语专业副教授赵瑾看来,培养高水平非通用语人才,离不开高校力量,完善的教材体系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将为中缅翻译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赵瑾介绍,北京外国语大学缅甸语专业翻译课程教材均由任课教师编写,并定期进行更新,教材内容涵盖中缅关系、时事热词等多个领域,注重科学性、全面性、时效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高端翻译人才打下了基础。赵瑾建议,提高翻译专业研究生培养力度,探索中缅学生同堂培养模式;从中缅翻译人才培养转向缅甸语写作人才培养,直接使用对象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从最初的单一语言技能人才培养,到复合型人才培养,再到现在“多语种+”人才培养,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宁威认为,精通双语是语言服务的基本要求,要想助力中缅两国民众了解彼此,融入、影响对方,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她建议制订国家语言规划和发展战略,培养“缅甸语+X”复合型人才;整合中国缅甸语人才资源,通过共建国别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区域研究顾问等方式,分门别类整理学者库、顾问库;打造青年生力军,培养既理解外交语境又有学术素养理论的国际传播人才。此外,还可推动这批新锐专家通过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创新对缅沟通交流方式。

  (记者 舒文 曹云波 李雨曈)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