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边境哈尼山寨的美丽“嬗变”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19-07-12 11:22:07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夏日里,沿着绵延的山脉前行,在一条蜿蜒通敞的新修通村公路前,映现出一幢幢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农危改房新居。新修的村道,新建的村活动室,这是一个隐逸在深山中的美丽村寨。云南省最南端靠近老挝边境的哈尼族村落,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会洛村茅草山小组,曾经深度贫困的边境哈尼族山寨。距县城76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39公里,与中老边界相距则不足千米。全村共有农户88户、42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4户、268人。全村耕地面积4151亩,其中农田617亩,轮歇地3534亩,林地面积1890亩。

  茅草山哈尼族与老挝哈尼族边民有着同属的族群亲缘关系,长期的历史社会和共同的地域背景,边民通商、走亲频繁,有着独特的跨国婚姻结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整体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以及中老两国国家关系的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老挝哈尼女子选择嫁入中国。昔日的茅草山满山的茅草,家家户户住茅草房,故以此得名。这里由于长期的闭塞,思想落后,家庭人口较多,儿童的教育不受重视,经济收入低,很多家庭生活十分艰苦。村内没有什么支柱产业,也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屋,进村道路为“土路”,加之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主观能动性不足等原因,导致村寨发展落后、贫困程度深。

  2015年,勐腊县吹响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勐腊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茅草山村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到村到户项目。如今茅草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那个贫困落后的茅草山村完全变了样,家家住着小洋楼,摩托车已经普及,轿车也不再稀奇,家家户户房头飘扬着的国旗,映红了茅草山哈尼族村民幸福的笑脸,眼神所到之处,是一幅生产发展、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的农村新景象。实现了茅草山从边境穷寨向美丽乡村的“嬗变”。

  倾情帮扶心系发展

  2015年,勐腊县委、县政府调派挂包帮扶单位进驻勐伴镇回落村委会茅草山村小组,工作伊始,挂包帮扶单位按要求及时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1名,开展驻村扶贫;不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挂钩帮扶回访了解到村到户。驻村工作队员不顾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等困难,驻村帮扶,进村入户挨家挨户把脉问诊,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按方开“药”,扎实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组织召开村党支部、村小组班子会议,召开村民大会,召开村监督管理小组会议。摸清精准帮扶底数。完成了茅草山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信息摸底调查。2015年12月启动茅草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扶贫建设项目资金共计2300余万元,共投入公建资金1205.7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00%,完成土方65283m3,毛石挡墙7544m3,修建混凝土道路12050m3,修建排水沟3754m。完成公厕建设及公房修复,安装太阳能路灯22盏,完成人畜饮水、活动场地和绿化建设。2016年8月启动扶贫项目,投入公建资金185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00%,完成土方13500m3,毛石挡墙800m3,修建混凝土道路600m,修建排水沟580m,完成人畜饮水主管安装。农危改房建设;茅草山村小组69户,其中非建档立卡户14户,木结构82户,砖混结构14户。产业扶持;建成猪舍85间,发放仔猪170头。建成牛舍3幢,幢均硬化地面140平方米,发放黄牛101头。开展技能培训16期539人次。

  每年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挂包帮单位的党员干部都定期深入茅草山村小组开展挂钩帮扶活动。进村入户对自己的扶贫挂钩户家中进行走访慰问,了解贫困户现状及所需所想,指导协调解决贫困户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下一阶段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做好相关细节工作。

  固本强基促党建聚民心

  勐腊县结合茅草山村党支部实际,由原来的一个党支部改为了茅草山、纳秀村两个党支部,健全了党组织。强化党建理论知识学习,充分发挥党组织及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按照“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思路,围绕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境稳定、改善民生四大任务,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丰富载体、务求实效,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和引导村党组织和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将党的组织建设深度嵌入到了产业扶贫之中,由党支部牵头创建了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黄牛养殖270头,带动农户养殖500余头,促进贫困户多渠道脱贫增收。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合作社、外出务工,发展黄牛养殖、木耳种植等,村民“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逐渐被激发出来,实现60余户就近务工,培育种养殖大户7个。通过努力,实现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1759元提高到2018年的4255元,贫困村造血能力得到加强。以基层党建工作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基层党建工作与民族团结工作结合起来,以和谐发展体现党建成效。

  茅草山村哈尼族群众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安居乐业。

  聚焦问题着力改善基础设施

  昔日“一望无尽的茅草山,低矮破旧的茅草房,泥泞不堪的道路,身穿破旧衣服的小孩……”,这些都是茅草山之前给人的贫穷记忆。而改变始于2015年,勐腊县委、县政府,把茅草山村纳入该镇12个扶贫重点村寨进行集中攻坚,全面围绕精准扶贫“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和“6105”脱贫指标,及时“把脉会诊、开良方”,聚焦住房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短板,科学制定了《茅草山小组脱贫攻坚方案》,为靶向施策和精准发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确保各项扶贫项目落地见效,争取由县发工部门进行挂钩帮扶,同时明确勐伴镇1名党政班子领导进行挂钩联系,负责为茅草山村争取项目资金、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各项扶贫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通过项目实施,实现了水、电、路、网“四通”,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提升,中老边境美丽乡村初见雏形。

  培育产业激发贫困村造血能力

  以前茅草山经济来源主要以甘蔗种植为主,结构单一、产量不高,严重制约着群众脱贫致富。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勐腊县把该村产业培育和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充分挖掘茅草山土地资源潜力,采取自主经营、租赁、承包等方式进行流转,做活土地文章。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省州农业龙头企业—西双版纳宏思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茅草山开展澳洲坚果种植,发展坚果种植园共1万余亩,其中土地承包种植6000余亩、与农户共同开发3000余亩、动员农户自主发展1000余亩;累计支付土地租金1200万元,平均每户租金6万元;积极引导公司吸纳当地农户作为基地管理季节性用工,累计支付季节性用工劳务费2000万元,平均每户获得劳务收入7万元,实现户均年增收达3000元以上。通过公司技术和资金支持,为农户开展澳洲坚果规划、开垦、育苗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把农户培养成具备澳洲坚果种植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和引导村党组织和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将党的组织建设深度嵌入到了产业扶贫之中,由党支部牵头创建了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黄牛养殖270头,带动农户养殖500余头,促进贫困户多渠道脱贫增收。通过努力,实现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1759元提高到2018年的4255元,贫困村造血能力得到加强。

  聚焦内生动力除旧立新树民风

  以前的茅草山,以穷出名,而且毒赌和懒散也格外出名。勐腊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扶贫与扶志、扶智同步推进,着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村风民风好起来。着力锻造一支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干部队伍,坚持把村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多渠道谋划争取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创造外出学习机会,增强关键少数的致富本领。通过以民风建设改变陈规陋习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全村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组织修订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发整治卫生,实行分组、定期卫生清扫机制;大力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现代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进村入户,广泛开展评卫生家庭、评致富能手、评光荣脱贫户,创“文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形成争当先进、鼓励上进的良好氛围。

  展望未来信心满满

  勐腊县委、县政府在现有成效的基础上,正在规划建设跨界公路二级路面,在中老边界21号界碑处设点推进边民互市等。

  今天的茅草山漫山遍野的甘蔗丰收在望;新种下的澳洲坚果树苗,比人还高。

  一说到自己的生活变化,茅草山村的群众就会用这样一段顺口溜来形容。“茅草山,草满山,猪不吃,牛不咽。房子像窝棚,进城走一天。如今政府来扶贫,甘蔗瓜果种满山。”

  “现在我们茅草山种坚果,自己家有甘蔗七八十亩,坚果一百来亩,种得差不多,好一点,现在样样都好,路通、电通、水通,生活方面越来越好。”茅草山村小组村民杨飘哥笑着说道。

  扶贫攻坚的政策刚进茅草山,就有69户村民提出了申请。

  经过勐腊县委、县政府统一核实、规划,一幢幢崭新的杆栏式小楼拔地而起,屋顶上流光溢彩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个美丽村庄杵立在中老边界,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中。村容村貌美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好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甜蜜,呈现出一派迷人的边境田园乡村美景。(冯宏伟)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本次活动拟开展主题融媒报道、摄影作品征集、理论评论阐释、幸福长卷绘制、线上线下互动、宣传联盟构建等“六个一”大型网络宣传。

2024年03月11日 16: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拥有国际性口岸4个、双边性口岸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城市。

2024年03月11日 16:45

陈真永说,大理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41

今天,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整理长图,带您一分钟速览2024全国两会“云南好声音”。

2024年03月11日 16:38

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

2024年03月11日 16:31

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23

杨宗科希望,相关部委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

2024年03月11日 16:15

王学锋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保护要素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动态维护,并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

2024年03月11日 16:07

石磊建议,应以古法维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在尽量保留传统建筑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同时,将不得不补充的新构件与原构件区分开来,并加强传统技术和工艺人

2024年03月11日 16:00

3月8日,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山东大学、云南省科技厅在青岛签订共建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合作协议。

2024年03月11日 15: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