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大众精气神 只为脱贫满目春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19-11-12 17:07:43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唤起大众精气神 只为脱贫满目春——云南省委宣传部驻深度贫困县红河县帮扶工作纪实

  一桩桩、一件件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驻村帮扶队真真正正把帮扶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尽管在提起家人时红了眼眶,但说到期垤村,李荣春坚定地说:“再苦再累再难,也要把红河县脱贫攻坚做实做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一年多来,该村在省委宣传部的帮扶下,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建立微信平台、网上销售农产品,改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发生质与量的变化,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产业发展红红火火。

  一年多来,宝华镇期垤、嘎他两个村委会在省委宣传部的帮扶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省委宣传部根据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了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户”工作,32个处室(含省纪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组)、200名机关干部,挂钩结对帮扶2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027人,9名队员分别入驻宝华镇嘎他、期垤两个深度贫困村,驻村扶贫队员一茬又一茬,扶贫故事一个接一个,这里的“蝶变”,源于云南省委宣传部扶贫力量的倾情注入。

  如今,期垤、嘎他村两个村“全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新风”活动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村民一改过去的讲排场、比气派,转而比文化、比家风等,文明新习俗观念(新时代文明新风)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每一个人。

  如今,期垤、嘎他村的村貌“变新”了!进村的路宽了,到组的路畅了,一条一条纵横交错,绕山入寨;修葺一新的民居掩映绿荫下,若隐若现,整洁优美……

  如今,不过是一年多的时光,奇迹般的变化超出人们的想象,从村头到村尾面貌都焕然一新,希望似新燕在田埂上飞起,美好的春光正大踏步走来。

村民向云南省委宣传部派驻红河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李荣春(右三)汇报产业发展工作。 王艳 摄

  “推”出新面貌

  如今,行走在期垤村,一条条水泥路的村道、家家户户包修了新砖墙,四处环境优美。

  “过去,我们村是贫困村,姑娘都不愿嫁进来。多亏了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省委宣传部帮助我们发展产业,扶贫要靠产业支撑。工作队根据嘎他、期垤特产梯田红米、稻鱼、泥鳅的特点,积极协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发鱼苗、泥鳅苗,加大‘稻鱼共作’产业力度,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让有效的田地最大限度地提质增效。让我们走上了增收路,要是单靠我们自己是想都不敢想的。”

  “脱贫攻坚不仅仅只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要与其他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效果才更好。”李荣春说。工作队这么想,也这么做:上报部里,经部领导、部扶贫领导小组同意,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昆明学院共同对红河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调研;主动协调省林业和草原局、省住建厅等单位,为红河县新增护林员名额1580人,把嘎他规针、期垤上寨、龙普上寨、龙普下寨等4个自然村纳入《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从人居环境提升等多个方面助推脱贫攻坚。

  产业扶贫的同时,加大了教育医疗扶贫力度。协调北京“仁慈爱”基金会,为宝华镇嘎他、期垤、俄垤三个深度贫困村小学安排13位为期一年的支教老师。

  积极联系社会力量进行爱心捐助,截至目前,已为嘎他小学、期垤小学和龙普学前班捐助了价值70万元的课桌椅、高低床和餐桌等用具。以省委宣传部的名义委托云南省出版集团等相关单位,为宝华镇中学和小学捐赠图书4万余册,价值118.93万元。积极联络中国扶贫基金会,申报爱心厨房项目。对全县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进行筛查救治的活动已顺利结束,21名先心病儿童得到了救治。

  期垤上寨村小组脱贫户吴坡秋对本报记者说:“在省委宣传部的帮扶下,我住上了新房子,发展了产业,又养了2头能繁母猪,6头小猪,自己在景洪做水电工,年收入6万元。”

  吴泽三告诉本报记者:“家中4口人,大女儿在厦门打工,月收入4000多元,娃娃在宝华上中学,现在房子建好了,自己也在当地打工了,两不愁三保障都不用愁了,年收入7万元。”

  吴约山对本报记者说:“家中有三口人,种了2亩地红米、2亩地玉米,养了1头牛,儿子毕业了在县检察院上班,自己也在外打工,房子也建好了,现在年收入7万元,过着幸福生活。”

  截至目前,由省委宣传部协调援建的嘎他村委会122平方米卫生室建设项目已经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就诊条件。格龙、虾昆、贵冲等村民小组新建水冲式公厕和村级活动场所已全部完工,美德村民小组800多米入村道路已完成路面硬化。期垤村委会7个党支部活动室全部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嘎他村委会、期垤村委会各村民小组安装100余盏挂壁式太阳能路灯,改善村民夜间出行环境,点亮村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稳步推进,剩余村内硬化道路、排水沟均加紧建设。贫困村基础条件极大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力实施劳务扶贫,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累计输送劳务移民700户3000多人,90%的贫困村民已摆脱贫困,协调“浙江在线”“中国狮子联会杭州分会”在红河县修建的200立方米、500立方米的三个水池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说起村里的变化,期垤村委会主任瞿平呼言语中透出自豪。而这一切变化都得益于省委宣传部积极实施的扶贫开发政策。

  脱贫户吴泽三对云南省委宣传部派驻红河县宝华镇党委副书记(挂职)、宝华镇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期垤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杨新刚(右三)汇报去年收入7万元。 张泗泓 摄

  “铺”出致富路

  红河县正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产业一个方案、一个产业一家龙头带动、一个产业一支技术团队、一个产业一支扶贫工作队”的“五个一”工作模式推动产业易地集中式扶贫,带动贫困户已达上千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增强贫困地区群众“造血”功能,红河县紧紧围绕县委“抓一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发展,打好橵玛坝“两张世界名品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强镇。继续开发以梯田坐落为片区的“稻渔共作”项目,打造龙玛稻渔共种示范基地。打好梯田红米品牌,实现粮食高产。依托热区综合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

  发展产业“断穷根”,是整个精准扶贫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发动机”,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产业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一个地方的快速发展,一定伴随着产业的崛起;没有产业的区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可以说,产业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核心,关系到整个扶贫攻坚的大局。做好产业扶贫这篇文章,不仅要突出产业扶贫重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扶贫内容,还要体现地方特色、体现“少而精”;产业布局要突出重点,覆盖所有扶贫对象;建设内容要突出产业链条的连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必须立足“增收可持续”,千方百计让富民的产业兴起来,只有发展产业才有票子,有了票子才有妻子、有了妻子才有房子、有了房子才有娃子、有了娃子才有日子、有了日子才有车子、有了车子才有好日子,让广大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一年多来,云南省委宣传部在扶贫攻坚中,坚持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将扶贫真正扶到百姓心坎上。

  云南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严格按照赵金部长“人在、心在、实在”的指示,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把群众当亲人,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真扶贫、扶真贫,为群众架起了幸福桥,成为群众致富的“引路人”。

  近年来,风光旖旎的桂东梯田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观光,为当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走出贫困带来了希望。“之所以有眼下的好情形,与县里下大力气恢复梯田传统耕种模式密不可分。”宝华镇一位副镇长介绍。

  前些年,由于缺水和沟渠年久失修,桂东梯田核心区部分水田因无人管理而撂荒;没有荒废的,也被农民改为旱地,种植甘蔗、木薯、香蕉等经济作物。

  “老祖宗留下来的除了梯田,还有传统的耕种方式。谁家恢复水田,政府就给予补助。”为了重拾梯田的传统农耕,红河县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梯田的恢复力度,积极推广“稻鱼共作”生态种植模式,带动旅游业发展。

  “恢复了水田,种上了红米,还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户收入。”红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鑫说,中国扶贫基金会携手红河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共同推动当地的红米产业提质升级。通过组建、优化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严格品质控制流程,以“善品公社”为品牌统一对接市场,把绿色生态的梯田红米送到客户手中。

  张志鑫介绍,在没有成立合作社之前,红米每公斤才卖2.3元左右。现在,红米在红河加工,送到成都包装,每公斤卖到了29元。去年共销售红米15万公斤,辐射周边梯田3000亩,有151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78户,户均增收1000余元。

  杨国家便是外出打工的一名村民,他来自乐育镇尼美村。由于种田没有出路,杨国家只得和妻子常年在外谋生,留下六七十岁的父母,在家种地和看护孩子。今年,他发现家中出现一些好的变化。

  “以前,我们家红米的收购价一斤才卖一块三毛钱;今年,我父母种了六亩地,收获三千斤,卖了七千五百多块钱,相较往年几乎翻了一番。”杨国家说,“这些钱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并不算多,但是对于一辈子在农村种田的父母却是一大笔钱。最近打电话回家,父母都叫我不用打钱回来,他们也给孩子们买了新衣服。”

  一开始,杨国家只是为家里的梯田红米卖上好价钱而感到高兴,却并不知道背后的原因。今年10月,杨国家注意到在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上,常常能刷到红河梯田红米的文章、小视频。甚至连身边的工友都通过今日头条认识了红河的梯田红米。“通过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这些平台,全国各地的朋友认识了我们红河的梯田红米!我希望家乡的红米名声响了,这样能帮助提高红米的收购价,我们农民的收入也能增加了。”杨国家激动地说,“我那一辈子勤勤恳恳种地的父母,也终于感到辛苦会有收获,对生活更有盼头啦!”

  倾听贫困群众的心声,办好每一件扶贫实事……在扶贫使命的召唤下,云南省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带着真情、带着责任,在扶贫村奔波忙碌、倾心奉献,为红河县宝华镇的脱贫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记者 刘书贵)

  记者手记 >>

  有一种温暖,叫精准扶贫,它让这个世界正变得润泽而生动起来。

  让人眼眶湿润的故事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还有不少,在云南省委宣传部扶贫专有语汇里出现的新词更多,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健康扶贫”“交通扶贫”“思路扶贫”“金融扶贫”等,每一个新词后面都是身心的奔走与真实的付出。

  今年是红河县脱贫“摘帽”之年,为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该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聚焦深度贫困村,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积极兴办惠民工程,带着诚意和感情,下足“绣花”功夫,不打折扣地落实各项脱贫政策,各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以更坚定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向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发起了总攻。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神扶贫是关键。要坚持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切实做好对贫困乡村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发动工作,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红河县委书记张智俊多次在脱贫攻坚会议上强调。

  “不仅是顺心,关键是信心!”云南省委宣传部派驻红河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李荣春说:“美德村民小组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落一点雨就泥泞不堪,深一脚、浅一脚的像过沼泽地,东西运不出去不说,不少群众还因此受伤。800多米入村道路路面硬化修好了,解决出行难,联通致富路,群众与党委政府那段心结也就解开了。”

  “只有和群众心连心,把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一位,才能更好地为群众多办点实事。”云南省委宣传部派驻红河县宝华镇党委副书记(挂职)、宝华镇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期垤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杨新刚感慨地说。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天天的改善,就是云南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的最大职责!”红河县宝华镇党委书记周然三说。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红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鑫告诉本报记者,云南省委宣传部派驻红河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李荣春自去年2月份一到红河县就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工作,为全面摸清县情民情、进入工作角色,他把走访调研作为自己到岗后的第一项工作,克服来到边疆出现的水土不服、交通不便等困难,不分晴天下雨、早出晚归,把县里一台越野车“跑”掉了保险杠,“爆”了轮胎,磨破了五双鞋,每天八九个小时、数百公里山路,深入村民家中,与村民促膝谈心,了解村民的家庭收支情况和家中困难,动员群众建房、修路、搞产业。他用九个多月时间跑遍了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委会,走访了县扶贫、林业等10多个业务部门和县委、县人大、县政协等有关单位和部门。通过看现场、听情况、做笔记,他逐步对红河从陌生到熟悉,利用省委宣传部和自身人脉资源,积极同省直有关部委、省州有关部门对接,围绕红河县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向红河县布局,相关资源要素向红河县集聚,民生政策向红河县覆盖,有力地推动了红河县脱贫攻坚工作进程。

  红河县宝华镇宣传委员王艳对本报记者说:“不落一个贫困户、不漏一个贫困人口,宝华镇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省委宣传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出谋划策,村班子拧成一股绳,通过抓党建、美环境、促就业,带动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11月7日,本报记者通过道路两旁的青山如黛,半山云雾笼罩,山间盘旋,沿山势蜿蜒,在李荣春的带领下,前往红河县宝华镇期垤村,放眼望去,装饰一新的农家小康楼,接连成片的梯田……透过这美丽的山村画卷,这个昔日的“穷山窝”,如今变成了“聚宝盆”,过去的穷乡僻壤变成了“文明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如今这里的村民家家户户门前被一堆堆玉米棒子挤满,成群的土鸡在林下悠然觅食,为盖新居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帮扶指导下,改变山村面貌的动人场景,使村民们真正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无限向往。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本次活动拟开展主题融媒报道、摄影作品征集、理论评论阐释、幸福长卷绘制、线上线下互动、宣传联盟构建等“六个一”大型网络宣传。

2024年03月11日 16: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拥有国际性口岸4个、双边性口岸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城市。

2024年03月11日 16:45

陈真永说,大理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41

今天,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整理长图,带您一分钟速览2024全国两会“云南好声音”。

2024年03月11日 16:38

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

2024年03月11日 16:31

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23

杨宗科希望,相关部委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

2024年03月11日 16:15

王学锋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保护要素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动态维护,并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

2024年03月11日 16:07

石磊建议,应以古法维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在尽量保留传统建筑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同时,将不得不补充的新构件与原构件区分开来,并加强传统技术和工艺人

2024年03月11日 16:00

3月8日,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山东大学、云南省科技厅在青岛签订共建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合作协议。

2024年03月11日 15: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