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企合作 种养结合——红光村的稻田新农事

来源:新华社 2020-11-05 17:37:17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一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稻田,一边是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和热闹的街道,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这几年通过村企合作、种养结合兴起稻田新农事,让曾经贫穷落后的“稻村”重新焕发生机。

  走进红光村,柏油路两旁的稻田刚收获不久,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秸秆。远处高耸的居民楼格外显眼,临街的小商铺人头攒动。在村子农民合作社的院子里,一堆堆水稻晾晒着,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

  红光村是个朝鲜族聚居村,村民以种植水稻为生,过去传统耕作加上土地不多,效益较低,村子一度陷入贫困,曾经有近八成村民选择外出务工。

  “十几年前,人越来越少,土地都流转给了外村,村子逐渐没了生机。”红光村党总支书记赵云熙回忆说。几年前,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红光村建起了高标准农田。为了村民能增产增收,村里成立了农民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进行规模化经营。

  为了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村集体与农业企业合作,共同经营合作社。“村里有土地,但是劳动力不足,企业有技术、懂市场,两方合作经营,村民年底根据股份享受分红。”赵云熙说。

  企业的参与为红光村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全新理念。红光村实现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在稻田里,视频监控设备、气象监测系统等一应俱全,合作社可以对稻田实时智能监测。现在合作社春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夏天使用绿色防控病虫害技术,秋收后将水稻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水稻不仅连年丰收,品质也越来越高。

  这两年,为了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红光村搞起了绿色水稻种植,在企业技术指导下,合作社在稻田里养起了河蟹和鸭子。“河蟹和鸭子可以吃稻田里的杂草和昆虫,减少稻田农药的使用,秋收后还能增加稻田的收益,一水多用,一季双收。”赵云熙说。

  凭借着村企合作和种养结合,红光村的水稻打响了品牌,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合作社的种植效益大幅增加。“去年土地入股分红1.4万元,收入比过去高5000多元。”村民金英玉说。

  如今,红光村村民集体搬迁上楼,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依靠合作社分红收入也有了保障。“未来我们还要发展餐饮和民宿,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让更多的村民返回家乡,安居乐业。”赵云熙说。(记者 薛钦峰)

责任编辑:李磊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