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山水”这盘大棋

来源:新华视点 2020-05-14 09:54:30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第一观察|下好“山水”这盘大棋

  千里江河,万亩山川,托起亿万生灵,和一个大国。

  3月,再访浙江安吉余村、深入西溪湿地。

  4月,走进陕西秦岭大山,察看生态保护修复情况。

  5月,来到山西汾河岸边,了解“九河”综治成果。

  这个春天,习近平总书记三度“寻山访水”,一盘大棋,再落一子。

守护山水

  山河承载岁月,生态需要守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的关切历历在目:

  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3年,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4年,“保护生态环境”列入全面依法治国内容;

  2015年,“绿色”列入新发展理念;

  2016年,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的立体作战图全面绘就,《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审议通过;

  2017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2018年,“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

  前年,湖北,总书记乘船考察长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去年,河南,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今年,山西,总书记又来察看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

  太原晋阳桥边,话语意味深长:“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

  ↑ 2020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太原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向市民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国之大者”,念兹在兹。

  年复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装着百座“秦岭”,千条“汾河”,万亩“湿地”。

  在青海,他说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在云南,他说建设生态文明应“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在甘肃,他说:“祁连山是我们的‘母亲山’,我们一定会把这里守护好,为子孙留下青山绿水。”……

  他要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

谋划山水

  2005年,习近平在安吉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VS环境保护,看似“两难”之中,孕育着一条新的道路。

  今年的浙江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安吉余村,见证多年来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的成果。

↑ 2005年,到安吉县余村考察。(图片由安吉县委宣传部提供)

  ↑ 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了解该村多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从柞水木耳到平利茶叶再到大同黄花,皆证明脱贫之计讲求量身定制。乡亲们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得明明白白。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因地制宜,依托当地生态条件以“绿”生“金”。

  ↑ 这是2020年4月21日拍摄的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地栽木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昌奇 摄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一个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好地方正在被激活,奔跑在建设生态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的大道上。

  我们终将摆脱贫困,却永远无法离开自然。优质生态促生优质产品,优质产品才能满足优质生活的需要。

  浙江考察,总书记走进一方“绿意空间”,看生态,也是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游船行驶在浙江杭州西溪湿地水道上(2020年4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以西溪湿地为中心的大西溪经济圈、文化圈和生活圈雏形初显,正是自然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注脚。让城市居民也能拥有对自然的亲近感获得感,方才体现城市建设以人为中心的旨归。

重整山水

  生态是人类社会的镜面,反射着污浊或清澈,映照出荒芜或繁茂。正如汾河、秦岭、西溪湿地都曾发出警报:

  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采、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汾河流域地下水位曾一度猛降到几近断流,而干流劣五类水质比例却一路飙升到68%;

  西溪湿地面积曾一度缩小,变成城市急速扩张“獠牙”前瑟瑟发抖的羊羔;

  秦岭北麓多处边坡山地、河道滩地曾被扒去绿色的外袍,也曾被别墅砸破山脚。

  对自然生态保护这道红线,习近平总书记从来都是零容忍,哪里拉响了警报,他就要发出警示。

  ↑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8年9月,西安市长安区对辖区内东大街道的秦岭违建别墅“群贤别业”进行拆除(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下图为2019年7月拍摄的秦岭违建别墅“群贤别业”拆除后建设的秦岭和谐森林公园(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从滇池到洱海,从呼伦湖到洞庭湖,从祁连山到秦岭,从长江到黄河,他始终关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始终坚持一抓到底,问题解决之后,还经常要到当地“回头看”。

  如今,汾河“九河”综治已见成效,水量正丰起来、水质正好起来、风光正美起来;

  如今,城市退让,西溪湿地得以休养生息,恢复成为“天堂绿肺”;

  如今,秦岭又绿,千余栋违建全拆,涉事官员尽查;

  ……

  ↑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7年10月5日拍摄的太原市汾河城区段治理美化三期工程施工场景(资料照片);下图为2020年4月29日无人机拍摄的太原市汾河两岸景色(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生态。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决战决胜冲锋之时,更需担当作为的精气神。

  大江大河、城市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上下同欲,勠力同心,才能使中国美丽、民族永续。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鞠鹏

  主笔:董博婷

  视觉/编辑:苗夏阳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2月26日,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首批1182台区外保税维修“智能电视盒子(待维修)”件通关放行,标志着云南省获批的首个区外保税维修项目正式开展业务。

2024年02月28日 11:10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