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 | 让滇池成为生态之湖、景观之湖、人文之湖

来源:云南网 2022-06-24 17:03:5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夏日,滇池风光旖旎。俯瞰滇池,一条正在建设中的滇池环湖绿道,如同一条生态丝带将一片片湖滨湿地串连起来,湖光山色间,到处呈现出一派醉人生机。

  今年59岁的李云丽,从小在滇池边长大。对于她来说,这里的每一帧变化她都看在眼里。她说,小时候的记忆中,滇池水质清澈,湖里鱼的种类也有很多,滇池也成了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滇池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质变得乌黑,鱼的种类也减少了,影响了渔民的收入,甚至于有时候水面满是被垃圾、水生植物等遮盖,行船都很困难。”李云丽说。

  正如李云丽记忆中的一样,当时滇池水质一度恶化到劣V类,富营养化严重,滇池饱受污染之苦。

  看着受污染的滇池,李云丽只有一个想法。“滇池养活了我们的祖祖辈辈,看着滇池被污染了很心疼,就想把滇池打理干净,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

  于是,她的身份从渔民,变成了一名守护滇池的卫士。随着“巾帼打捞队”正式成立,李云丽便和其他生活在滇池边的妇女们一起,拿着网兜,打捞滇池草海的水草、垃圾和漂浮物。此后30多年,她一直坚守在保护滇池的第一线。

  为了治疗这块“伤疤”,从“九五”以来,我国连续四个五年规划把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纳入重点流域治理规划,云南也始终把滇池治理作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其中,“九五”和“十五”期间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以“六大工程”为主线开展流域系统治理、遏制增量减少存量污染;“十三五”时期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按照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工作思路和“六个转变”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新时代治水方针,以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云南考察调研,都对滇池保护治理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时叮嘱,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经过多年不懈治理,滇池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这颗镶嵌在云岭大地上的高原明珠得以重现光彩。

  2016年,滇池水质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V类改善为全湖V类,摘掉了“劣V类”帽子;2017年滇池全湖水质继续保持Ⅴ类;2018年上升为Ⅳ类,为近30年来最好的水质。2019年、2020年滇池全湖水质继续保持Ⅳ类,2021年1-8月滇池全湖水质保持Ⅳ类……

  随着滇池水质“成绩单”不断刷新,在滇池治理中,昆明也正按照“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湖滨湿地和滇池环湖绿道建设,着力打造最美生态廊道。

  其中,滇池环湖绿道规划总长度约为137公里,分为草海段、西山段、半岛段、呈贡段、海口段、牛恋段、昆阳段,目前,草海段37公里已经实现贯通,预计今年内实现全段基本贯通。绿道的建设不仅保护了环湖自然水文过程、湿地净化工程,确保水生态安全,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同时也是市民游客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船行悠悠,白鹭舞跃。”如今,走在草海段的滇池绿道上,满眼水清岸绿,不时还有慢跑、散步的市民擦肩而过,一幅“山水相望、廊道清晰、韵律丰富、节点精致”的高原湖滨城市风光舒展开来。

  滇池保护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客观规律,必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一场久久为功的持久战,滇池治理仍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期。

  今后,昆明还将围绕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目标,“退、减、调、治、管”多管齐下,更加注重科学治滇、精准治污、精细管理,推动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新格局,实现滇池治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让滇池成为生态之湖、景观之湖、人文之湖。  (记者 夏方海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