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宣讲覆盖面大不大、全不全是衡量宣讲到不到位的重要标尺,宣讲内容听不听得懂、讲不讲得清是衡量宣讲效果好不好的重要标尺。传统的理论宣讲“你讲我听”“照本宣科”,多数群众不愿听、难接受,宣讲效果不佳。今年以来,嵩明县小街镇探索打造了一种集体验式、互动式、点单式于一体的宣讲方式,让理论“春风化雨”、宣讲“声入人心”。
选好讲故事的人,让理论宣讲立体化
理论宣讲也是一种群众工作,为使理论宣讲工作更接近群众,符合群众口味,小街镇积极打造立体化的理论宣讲队伍。一是引入“外援”。充分利用市、县党校及上级宣讲团的讲师资源,先后邀请市、县委党校及上级理论宣讲团理论知识丰富的讲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等主题开展“定向辅导”20余次,讲好理论宣讲专业故事。二是做强“内需”。整合领导班子、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兴趣特长人才等体制内资源,充实小街镇理论宣讲员队伍。经过挖掘和培养,初步建立起机关讲坛宣讲团、小街镇“5+X”理论宣讲员队伍、“基层小喇叭”青年理论宣讲队等5支宣讲队伍,有固定理论宣讲员15人,用专业的知识做好政策普及和指导,讲好理论宣讲实用故事。三是夯实“基础”。通过开展“微党课”评选大赛,从基层党务工作者、社区干部、教师、乡贤、优秀志愿者及群众中选拔20名有理论基础和宣讲能力的同志建立宣讲员队伍,在志愿宣讲团成员中,既有普通党员干部,也有离退休老同志、中小学教师、大学生村官、普通群众,这些“基层小喇叭”活跃在大街小巷,用“土腔调”“土方言”讲好理论宣讲“土味”故事。
树好讲故事的形,让理论宣讲多彩化
小街镇抛弃传统的“满堂灌”做法,坚持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把“讲政策”和“演文艺”结合起来,多采取“互动式”“体验式”“对谈式”“文艺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宣讲在形式上有“泥土味”。一是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小街镇围绕“寻找老故事、挖掘新故事、选出好故事”的目标,收集到“90岁老党员的初心印迹”“不给组织添麻烦不向组织要东西”“小街镇五条沟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年入百万”等不同类型的典型故事14余个,寓理论于故事,用身边人的故事教育身边人,让宣讲员讲的真实、讲的鲜活,让群众听得下去、听得进去。二是创新开展“点单”式宣讲。小街镇突出“群众所需,政府所向”原则,创新建立“5+X”宣讲小队,5是固定的五个宣讲员负责讲好理论精神,X为每期宣讲群众想听想学的主题,由政府定“主菜”,群众点“配菜”,实现理论辅导“供需”对接。先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新闻信息写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手机摄影”等百余场“理论+实操”的“实用性宣讲”。三是艺术加持让宣讲变得鲜活。充分运用小街镇的文化特色,把党的创新理论编成方言脱口秀、快板、花灯歌舞、小戏等形式,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开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理论宣讲。编有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题方言普法2期、《开往春天的列车》《一群人一座城》《山河无言,与自然和谐相安》等舞台剧3个、《全民反诈一条心》《喜迎党的二十大》等结合热点、重点工作主题的花灯小戏作品8部,使宣讲内容通过多姿多彩的形式得到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把理论教育寓于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之中,增强了教育效果。
铺好讲故事的路,让理论宣讲接地气
小街立足解决“在哪讲”的问题,通过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广覆盖、多功能的宣讲阵地,扩大宣讲的辐射力,使宣讲阵地接地气。一是充分利用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文明讲堂,邀请领导干部、理论专家、乡贤开展“民情恳谈”“文明大讲堂”等活动,在喝茶聊天中开展理论宣讲。二是把讲堂搬到街头巷尾、学校课堂、小广场、河道边等,开展小型化、院落式宣讲,说百姓话、拉百姓理,变群众被动听理论为理论主动走向群众,在互动交流中把理论政策讲“实”、讲“透”。三是将宣讲阵地延伸到群众家中,依托“敲门行动”,深入群众家中,用十多分钟的时间,讲政策、讲法规,传递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精神,用“短、快、简”的宣讲方式,增加了宣传阵地,扩大了理论宣讲覆盖面。四是探索“新媒体+理论宣讲”模式,在微信公众号设立“方言普法”“小街故事”“初心讲堂”等专题,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同时,不定期推送优秀理论文章、理论书籍为群众提供学习参考,将理论宣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便利宣讲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间的交流沟通。这既能够满足党员干部群众自主化、差异化学习的需要,也能使群众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中将理论“记得牢”。(通讯员 段丽波)
2024年02月28日 15:26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