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战中,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众多困难。部分地区,党员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普遍面临缺思路、缺技术、缺资金、缺销路的难题,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也存在“两张皮”的倾向。问题怎么解决、是否能解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决定了脱贫攻坚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云南省红河州以抓实农村党员群众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一批“明白人、带头人”队伍为重点,紧紧依托各乡镇党校,建立了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按照“需什么就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着力在精准培训上下功夫,切实把生的训熟、缺的训全、弱的训强,聚焦建实、管好、用活,走出了一条“强组织、建基地、选苗子、育能人、扶大户、带农户”的新路子。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舒志旭 摄)
强组织,筑牢“促进脱贫”战斗堡垒
地处滇南腹地的红河州,是一个集边境、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地区,南北之间、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之间、城乡之间、山坝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南部6县GDP仅占全州的17%,却集中了全州约80.7%的贫困人口。
自2015年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州三年累计脱贫退出258个贫困村,39.0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也由2014年末的19.7%下降至2017年末的13.1%。虽然战绩显著,但目前全州还有未退出贫困村540个,未脱贫人口440778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13.3%,居全省第2位。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缩小南北差距,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是摆在红河州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只有旗帜鲜明地突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脱贫攻坚才有主心骨。”红河州委书记姚国华表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才能保证党员干部群众思想不动摇,党建脱贫“双推进”方向不跑偏。
姚国华介绍,2018年以来,红河州以全省“基层党建巩固年”为契机,狠抓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抓好扶持集体经济强村试点等项目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将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党心民心、促进发展的作用,提高党的威信、赢得群众的信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大兴镇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一角。(舒志旭 摄)
建基地,搭建“素质脱贫”培训平台
初冬时节,地处云南省南部的绿春县,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使这里温暖如春。在大兴镇的一个山坳里,村民们三五成群,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课、记笔记,有的在田埂上动手实操,有的在蜂箱旁围着,听养蜂专家传授经验……
“前些年的这个时候,很多村民都还靠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但随着基地的不断发展,很多村民都主动来学习了。”绿春县委组织部部长何德林笑着说,在基地,不仅能学习党务知识,还能让老百姓学到赚钱的技术,因此大伙儿都愿意来。
何德林口中的基地,便是大兴镇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基地建成党性教育、理论教学、现场实训、科学试验、服务配套等五大功能区。基地的建成,不仅为当地党员和群众提供了学习场所,还为他们走上脱贫致富指出了路子,同时也为红河州党建脱贫“双推进”作了示范。2017年4月23日,红河州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州每个乡镇建成一个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
“要不是来这里学习,我现在肯定还靠传统的方法养蜂,不仅很难发展壮大养蜂产业,还摘不了‘贫困户’的帽子。”提及基地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村民姜海军笑着说。
何德林介绍,在绿春县,像姜海军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我们找准了‘建强支部’与‘精准脱贫’的切入点,开展党性教育和技能培训,构筑提升脱贫素质能力的大舞台,孕育能人创业孵化器,不仅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农村发展创造了有效载体,而且通过培养一批‘种植专家’‘养殖能手’‘经营能人’。”何德林说,如此一来,不仅带强了基层党组织干事创业的底气,做到了党建与扶贫相结合、相促进,实现了党建扶贫双推共促,更带活了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激情。
“目前,已通过乡级培训基地和村级培训点,分批次对全县10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80%以上的农村党员干部、60%的农村党员进行至少2门以上实用技术培训。”何德林说,这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村民们正在实训基地里学习木耳养殖技术。(舒志旭 摄)
选苗子,树立率先脱贫“排头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户是否能脱贫,除了党和政府的帮扶外,自身动力和致富引领也十分重要。
2004年,湖南小伙姜海军初中毕业后便跟朋友来到个旧打工,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确定关系后,我就跟老婆回到了她的老家——绿春县牛孔镇者俄村。”姜海军说,来到者俄村后,除了日常的务农工作外,他也跟岳父学养蜜蜂,但靠的都是比较传统的技术,“抄家式”采蜜、“毁灭性”的挪窝。虽然养了很多蜜蜂,但一年到头下来也卖不了几个钱。2014年,姜海军家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是邹文军带我走出了养蜂的困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姜海军说,2016年,他认识了养蜂大户邹文军,便一直跟他学习现代的蜜蜂养殖技术,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姜海军介绍,2016年时,他家虽然有20窝蜜蜂,但每窝蜂一年的产蜜量也就五六斤左右,自从学了新技术后,同样的蜂,一年的产蜜量就翻了整整4倍。
姜海军说,在基地和邹文军的帮助下,他现在已扩大了养蜂的规模,虽然很忙,但每天都会坚持到基地里学习。说是学习,其实他现在已是半个老师,很多群众都来向他取经,他也毫无保留地将经验分享给前来学习的群众。同时,也在当地树起了率先脱贫“排头兵”的模范作用。
在绿春县,像姜海军这样的“明白人、带头人”比比皆是。何德林介绍,通过自愿报名、村级组织推荐、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层层把关,绿春县将那些有创业致富愿望但无思路、有培养潜力但无技术能力的农村党员群众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把他们培育成带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明白人、带头人”。
“与此同时,我们还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创业致富能手,纳入县、乡两级定向委培大户名单,作为‘明白人、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学员,把党员培养成党组织负责人、不是党员的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并纳入村(社区)后备力量数据库,待条件成熟后,按组织程序充实到村(社区)干部队伍中来。”何德林说,通过“万名党员进党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等培训,激发普通党员争当“四帮四带”先锋模范,补齐贫困户缺技术的短板。
邹文军(右一)正在向村民介绍养蜂技术。(人民网 虎遵会 摄)
育能人,创新“发展脱贫”培训模式
“我们在取蜂蜜的时候,千万不能将蜂巢全部割下来,一定要保留一部分......”在绿春县大兴镇“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里,养蜂大户邹文军一边提着蜂巢,一边对前来学习的村民说着传统养蜂与现代养蜂的区别。
邹文军原本是绿春县的养蜂大户,2017年,他将部分“家业”搬进了大兴镇“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其本人也成了“基地”里面的一位老师。“将它们搬到这里,一来可以借助基地的优势,更好的发展养蜂产业,二来可以更加直观的教学,让更多的老百姓真切的感受到养蜂的好处,带领大家一起发展这份“甜蜜”的事业,争取早日脱贫。
“我从12岁开始养蜂,至今已有30多年了。”邹文军说,小时候生活困难,养蜜蜂,一是出于好奇,二是解决逢年过节时家里能有口蜂蜜吃。如今,他通过养蜜蜂实现了富裕的生活,但回头一看,周边还有很多群众挣扎在贫困线上,如何带领这些贫困群众一起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是他这些年一直奋斗的目标。“自2017年至今,我已先后培训了3000多人,其中有一半走上了养蜂的道路,有很多村民都通过养蜂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邹文军说。
其实,在绿春县大兴镇乃至整个红河州,像邹文军这样的“能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将这些‘能人’引进基地,在帮助他们继续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还能让老百姓通过他们的培训,也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何德林说,经过几年的探索,现在基地都精心的设置了教学模式,按照“学员点菜+组织配菜+基地上菜”的“菜单式”教学模式,制定“必修课+选修课”培训课程。“必修课”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章等内容进行集中式教学,“选修课”结合学员技能培训需求进行小班制教学。
何德林介绍,与其他培训相比,大兴镇“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的一大特点,就是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合理设置理论课、实训课、观摩课、见习课等课程,大力开展粮食、特色林果、蔬菜种植和特色水产、畜禽养殖等技能培训,将专家教授请到田间地头授课,使学员现场听讲授、田间学技术,将学员的需求带到课堂,将课堂内容反哺于实践生产,提高致富技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最大限度激发学习动力。”
苹果大丰收,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喜笑颜开。(人民网 虎遵会 摄)
扶大户,培养“引领脱贫”领头雁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机头带。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才能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翻身仗,“大户”的带头作用不可忽视。
位于红河州西北部的石屏县,山区面积占94.6%,素有“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之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民族贫困县。而位于石屏县西北部的龙武镇,便是全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龙武镇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按照“发掘培养一批能人、扶持发展一批企业、建好用好一个基地、辐射带动一批群众”的思路,建立了乡镇党校和党员教育实训基地,并整合了部分乡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覆盖全镇范围内的实训点16个,培育了张绍兵、普理富等一批本土能人,组织能人上讲台,分批分层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培训质量,为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注入强大动力。
“1990年我退伍后,转业到了一个央企,当时待遇还不错。”普理富说,那时候每年回家,总是看见乡亲们在地里忙活,但还是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如何才能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呢?基于当地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地形等地理、气候、土壤优势条件的综合考虑,普理富将目光聚集到种植苹果上。“老家原本就有种植苹果的历史,虽然品质好,但都不成规模,如果将苹果作为当地村民的支柱产业,脱贫致富肯定没问题。”
“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持,农民很难脱贫致富。”普理富说,2015年,他在老家试种了30亩苹果,共有10个品种。2016年见到一些收益后,便开始大面积扩种。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如今,普理富不仅是当地闻名遐迩的苹果种植大户,还是当地十里八乡苹果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员、种苗供应商和苹果收购商。在当地政府和的支持和普理富的带领下,当地很多村民都将传统种植农业转向了苹果产业,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以前在外面打工,虽然能挣几个钱,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没人照顾。现在回家种苹果,不仅解决了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问题,还增加了收入。”提及种苹果的好处,今年44岁的普俊春笑呵呵地说。
普俊春介绍,他是村里首批跟着普理富种植苹果的农户,从2016年至今,已种了100亩左右。“今年挂果的已有20亩左右,收了2吨多,价格从10元到16元每公斤不等。”普俊春说,由于品质好,村里的苹果非常抢手,有时虽然苹果已经卖完了,但一直还有人打电话来咨询买苹果。
普理富介绍,现在他的苹果种植规模已达到2000多亩,常驻工人21名,农忙时节可吸纳务工人员2000余人次,一定程度解决了周边村委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除此之外,由于推行的是绿色种植,用的都是农家肥,村里牲畜的粪便也全部被收购,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村里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还解决了苹果种植肥料的来源问题。
石屏县委组织部部长李斗热介绍,自2016年起,龙武镇便将发展苹果种植作为一项脱贫产业来扶持,在普理富、普俊春等苹果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下,截至目前,全镇共有7个行政村1275户农户发展苹果种植8335亩,万亩高原生态苹果种植基地初步成型。
“目前,龙武镇大多数建档立卡户都靠发展产业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这也是全县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李斗热说,经国家专项评估检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9月29日,石屏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经过政府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村民们建起了新房。图为石屏县湖东村新貌(陈梦婕 摄)
带农户,铺就“全面脱贫”致富路
“加入合作社之前,我一个人靠零散的古树生茶销售为生,由于加工技术有限、销售渠道单一,一年到头下来收入也就6000元左右。自打加入石记古树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我的茶叶都是依托合作社来加工和销售,收入前后翻了10倍。”种了一辈子的茶叶,村民黄路们做梦也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合作社,竟能给他带来如此“惊喜”。
黄路们的家,在红河州金平县马鞍底乡地西北村,东、南、西部都与越南接壤。这里山高坡陡,气候较热,传统的农业种植成本较高,收入较低,群众难以实现脱贫致富。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如何带领这里的老百姓脱贫致富,是当地党委政府写进日程的一件大事。“地西北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是古树茶生长的适宜区。”马鞍底乡党委书记杨锋说,要想实现脱贫致富,只能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
杨锋介绍,2014年,马鞍底乡实施了整乡推进地西北村茶叶产业发展项目,投入200万元,采取以老茶树树枝扦插育苗,共培育种植古茶树1416亩,发展古树茶产业已成为地西北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地西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12年的不足4000元增加到2016年的6200余元。”
“当地茶产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记古树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杨锋说,该村以“总支领航、党员带头、农户参与、合作共赢”为思路,成立了“石记古树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采取“村党总支+合作社+党员+农户+基地”模式,将古树茶种植力量凝聚成团,推动古树茶由“单打独斗”到“共同合作”转变。
此外,还依托“石记古树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动员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古茶树,以百年古茶树的枝条育苗,扩大种植面积,目前累计种植古茶树1416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6户348亩,累计补助农户茶叶种植200万元。为了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合作社按照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社员和其他农户手中收购古树茶初茶,保障了社员和其他种植户的收入。同时,优先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茶叶加工厂工作,让他们学得技术,增加收入。目前,该村已有60%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红河州委书记姚国华表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让任何一个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掉队”,关键是充分发挥党建脱贫“双推进”作用,核心宗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两张皮”拧成“一股绳”,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强组织、建基地、育能人、扶大户、带农户”措施,突出“明白人、带头人”这个纽带,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使红河州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建脱贫“双推进”带来的实惠和福利。
2024年09月22日 07:07
2024年09月21日 07:23
2024年09月21日 06:53
2024年09月20日 17:13
2024年09月20日 17:12
2024年09月20日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