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紧切新形势下融媒体发展的“脉搏”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19-05-20 17:23:13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张艳娥

  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媒体融合均呈现出一种轰轰烈烈、不可阻挡之势。媒体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作为记者,要如何做到适应时代需求,紧切融媒体发展的脉搏?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才能以“十八般武艺”在发展中求生存,甚至脱颖而出。这是记者眼前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且任重而道远。

  一、重整思想,适应新需求

  思想上的认识深度决定行动上的速度和到达顶峰的高度。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媒体人时刻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忘初心,把旗帜导向记在心中,把中心大局抓在手上,把团结鼓劲扛在肩头,担当起党赋予的使命职责。提高认识和加强学习,方能重整旗鼓,适应新需求。“来一个大学习”,这是党的十九大闭幕后没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最响亮的声音。提升自己是全方位的,首当其冲的,还是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这是根本,也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否立足的关键。“不日新者必日退”,落后必然“挨打”,重整思想,适应新需求,这是新形势下传统记者向新型媒体人转变的根本。

  二、能出能入,占领新高地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自觉地学习,不断“充电”,才能占领“制高点”。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带给我们生活的便捷,也给我们提出了巨大的考验:谁要是跟不上互联网时代,谁就会被淘汰;要想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有所建树,就要用新知识新技能去占领这个互联网时代的新高地,从形式上看,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看朋友圈、上论坛、发微博、刷微信……”一夜之间,大量公民、拍客、自由写手纷纷涌入这个行业,似乎成了“人人皆记者”的时代。这就造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不出半小时,朋友圈、论坛、贴吧上就都有了。毋庸置疑,新闻媒体原有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从技术上看,过硬的文字组织能力、用“word”写稿只是基本功,数据的搜索分析能力,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应用软件操作能力。会发“E-mail”,会“PS”,甚至还得学用“网络火星语”吸引读者眼球。再也不能用“一篇通稿打天下”的思维,身子进入新时代,脑袋还在旧时代。要做到能出能入,驾驭好各种形式的写作方式,方能占领“制高点”。

  三、准确把脉,跟上新节奏

  对于融媒体的发展,“望、闻、问、切”准确把脉很重要。要弄明白“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精益求精,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记者的信仰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这是我们做好新闻工作的关键。走基层不仅身子要沉下去,手伸得长一些,腿跑得快一些,更重要的是心也要沉下去。捕捉新闻信息的“活鱼”。现如今的记者,外出采访要拍视频和照片,还有采写新闻稿件及时发布微博、微信等平台,一稿多发,多元化的素材采集对记者的专业功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原地踏步,不思进取,终将如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斗志,失去了与高手过招的能力。

  四、弃短用长,锁定新目标

  新的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下,记者需要弃短用长,重新定位。方能更好发展。好多突发事件,由于职业记者不在现场,现场消息往往会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在网络上,受众在获知事件发生的同时,往往更会关注事件的发展及产生的根源,这是职业记者发挥长处的最佳时机。绝大多数的官方信息,特别是时政类的信息,仍然离不开传统式的采编,由传统主流媒体进行发布。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编辑和记者有着较强的党性修养和专业新闻写作能力,只要再学习掌握一些新的报道呈现形式,所写稿件就会有着更强的舆论引导效果。打破传统观念,开设新媒体平台,共享资源、合作生产,以应对生存危机并索取新媒体经济形势下的“红利”。

  总之,当下融媒体发展新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和业态在不断更新,但是,记者作为媒体人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改变,记者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在历史的潮流中,不忘初心,不断进取,响应时代的号召,紧跟时代的节奏,以“十八般武艺”紧切融媒体发展的“脉搏”,做一名优秀的新型媒体人。

  (作者单位:蒙自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郭云旗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9月22日,以“汇聚侨力,共谋发展”为主题的“2024全球华商聚云南”活动在昆明开幕。

2024年09月23日 09:55

近年来,保山市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通过稳定耕地面积、提升单产、严守耕地红线及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项举措,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

2024年09月22日 07:07

本次赛事将于9月下旬在昆明举办,报名通道现已开启,将持续至9月28日

2024年09月21日 07:30

云南人社系统提早部署、精准发放、快速落实,在6月至8月集中审核发放稳岗返还资金,第一时间把政策红利变成惠企动力。

2024年09月21日 07:23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强餐饮环节制止浪费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切实强化经营主体守法意识和节约理念,及时发现并制止了一批餐饮浪费典型案例。

2024年09月21日 06:53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75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23年达到3921

2024年09月20日 17:13

生态环境部14日发布《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部署了支持绿色发展、优化环境准入、优化环境执法、加大政策支持等4方面任务。

2024年09月20日 17:12

9月20日,记者从玉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全省首个企业开办地方标准在玉溪市发布。

2024年09月20日 17:06

2024年服贸会的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3》,去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9331.2亿美元,同比增长4.9%。

2024年09月20日 16:21

我国正在部署开展加快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行动,以高水平开放牵引认证认可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2024年09月20日 16:15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