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北:民族团结之花开在百姓心田上

来源:今日民族 2019-05-29 22:20:02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033.jpg

  ▲蚌勒上寨风雨桥

  十里桃花春风拂面,万顷水乡碧波荡漾。这是许多游客印象中,丘北普者黑山明水秀的旅游天堂形象。

  然而,文山州丘北县还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和山区为一体的地区,全县48.33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93%,少数民族人口有30.36万人。在一些游客尚未踏及的山村,脱贫攻坚任重路艰。

  “全面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如何让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变现成边疆少数民族不断提升的幸福指数?近年来,丘北县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的同时,不忘初心,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推进创建工作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让一朵朵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在了百姓的心田上。

034.jpg

  ▲蚌勒上寨村整村推进建设后

  政策进村 古村蝶变

  如今,走进丘北县平寨乡蚌常村委会蚌勒上寨村民小组,一条整洁干净的水泥路蜿蜒伸向村子深处,村道两旁的围墙上,一幅幅反映壮族民风民俗的生动图案映入眼帘,村中小河流水潺潺,风雨桥古朴壮观,无不彰显出浓厚的壮乡民俗气息。

  蚌勒上寨村是一个壮族聚居村,距离丘北县城约18公里,是丘北至广南、丘北至平寨的必经之路。

  然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村民的生活捉襟见肘。

  自2013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蚌勒上寨村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及交通便利的优势,带领群众创新发展,规划实施了冬农、林下养殖、大棚葡萄、乡村休闲旅游、民族服饰银饰品加工等重点产业,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9000多元,高于全乡的平均水平。

  “回到十年前,这一切想都不敢想。”胡朝功、王琼美夫妇是当地壮族村寨中为数已经不多的银饰制作人,做得一手精美绝伦的壮族银饰。然而,过去因为大家都忙于农业生产解决温饱,不仅少有时间制作银饰,就算做出来也很难卖出去。

  近年来,丘北县各部门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扶持力度,县民族宗教局专门拨给胡朝功夫妇专项经费,帮助他们建盖银饰制作传习馆,让他们有了相对固定的传承、制作和展览平台。“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银饰制品都是‘订单式’制作,每年都能卖两三万元呢。”王琼美说。

035.jpg

  ▲布油村新貌

  今天的蚌勒上寨村,村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已然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成为丘北县促进民族团结,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样板。每年,丘北壮族的“三月三”节还会在此设立分会场,人潮如涌。

  “密林深处彝族村,党和政府来关心。干部群众齐努力,齐心同建小康村。山清水秀环境美,林茂粮丰气象新。”最近几年的巨变,对天星乡布红村委会布油村的彝族群众来说,恍如梦境。

  布油村是彝族村寨,地处深山,干旱缺水。过去,村里到处是低矮破旧的泥土房,交通十分不便。

  “以前一到雨季,村里到处是泥潭水坑,出行都要打赤脚或穿雨靴,连牛车都进不来。现在,家家都盖安居房,平路通到家门口,人背马驮的历史基本上一去不复返了。”村民代树全站在自家新盖的楼房前,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政府各项政策性补贴12万,我们自己筹措4万,建起了这栋12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从此告别了泥土房。”

036.jpg

  ▲果蔬大棚

  科学合理用好政策性扶持资金,彻底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近两年来,丘北县结合精准扶贫深入开展,扎实推进“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2017年、2018年共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创建项目14个,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共建共享格局,使得一批批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新村寨不断呈现。

  现在,布油村一栋栋楼房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条条宽敞干净的硬化路通到了各家各户,村里有了路灯,有了群众举行娱乐活动的文化小广场,原本贫困落后的村民过上了衣食无忧、安居不愁、出行便捷的新生活。

  “像做梦一样,改变太大了。”村民小组长李兴明说,现在好多在外务工的青年回乡看到家兴巨变,都纷纷提出要回乡创业。种植、养殖……一个个即将带动村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项目在众人的合力奋斗中,正在由梦想变成现实。

037.jpg

  ▲平寨乡扶贫车间

  产业活村 百姓欢颜

  春耕时节,走进树皮彝族乡的香芋种植基地,田间地头满是当地群众忙碌种植香芋的身影。

  “去年,因雨水充足、管理得当,种植的香芋获得了丰收,亩产达4000公斤以上,亩产值达7700元以上。”丘北矣得姜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金光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还要在全乡大力推广香芋种植,尽可能地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据介绍,自2015年以来,丘北矣得姜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从越南引进种子,带动树皮乡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香芋。合作社在为种植户免费提供良种的同时,做好技术跟踪、产品销售等系列服务,把香芋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产业来发展,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支持。

038.jpg

  ▲胡朝功夫妇制作银饰

  “以前,我们靠种包谷过日子,旱涝薄收,温饱都成问题。现在跟着姜金光理事长一起种香芋,不仅有固定的收入可以拿,自己租种的香芋也有不错的收入。”来自水洞门村民小组的罗云保告诉记者,他家6个小孩,过去全靠夫妻二人种地养家,自从种了香芋,不仅在基地打工每年有了3万元左右的稳定收入,去年自家还在合作社带动下一起种了近20亩香芋,收入10多万元。

  水洞门村是苗族聚居村,在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该村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按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村民拎包入住,一步实现了由茅草房到砖混小楼房的历史跨越。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为了增强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近年来,树皮乡还大力发展香芋特色产业,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合作社龙头带动和党员示范作用,为该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把“金钥匙”。2018年,全乡香芋产业种植达5965亩,带动1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612亩,香芋成了许多贫困家庭的“扶贫芋”和“香饽饽”。

  “产业活村、产业兴村、产业富村。”在精准扶贫中,从平坝到深山,丘北一个个村庄焕然一新。一手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一手承接外地产业,千方百计提高贫困群众的就业和收入,成为丘北团结富民的生动实践。

  其中,“扶贫车间”就是一项立竿见影的亮点工程。

040.jpg

  ▲香芋丰收

  在平寨乡256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厂房里,每天都有几十名村民坐在桌前专心致志地工作。有的把黄色金属线与磁环缠接在一起,有的把仿真花瓣粘接在一起,看似简单劳动,却让现场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在浙江打工,东奔西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平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何兰桂乐呵呵地说,自从乡里建起了扶贫车间,她有空就来工作。

  面对土地资源少、发展种植养殖产业难的困境,平寨乡积极探索群众增收新渠道,充分利用全乡劳动力富余的优势,乡党委、乡政府与云南宏泽劳务派遣公司合作,派出工作人员前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学习,于去年8月在全县建起了首个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的运作模式是通过引进一些外来企业到平寨乡设立扶贫车间,把企业需要加工的原料运输到平寨乡,由当地老百姓加工好后又计件回收,让当地群众能有所收入。”云南宏泽劳务派遣公司负责人陆庭敏介绍,公司引进的项目具有操作简单、门槛较低的特点,通过车间培训,村民15天左右就可熟悉操作工艺,通过技术员培训考核合格后,村民也可领料回家自己组装。

041.jpg

  ▲处处可见群众忙生产

  陆庭敏说:“目前,电感磁环、仿真花两个产品需求量大、市场终端好,能常年稳定生产,村民人均每天务工收入在80到120元之间,最高的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

  全面小康,如何保证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丘北县以提高自主造血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制定方案、摸清底数、整合资源、综合施策等实招,助力就业扶贫驶入“快车道”。新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就业从2017年7554人次增至2018年23352人次。特别是通过“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形式,就近就地建立就业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充分发挥了益贫带贫效应。2018年,全县扶贫车间新增32家,完成认定11家,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800余人,其中带动贫困人口就业300余人。

  就业稳定,收入增加,群众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因为要照顾家中年近七旬的父母而不能外出务工,家里的土地又都是石山地,只能种玉米、花生,家庭收入微薄。去年进入扶贫车间打工后,每月能稳定收入2000多元。”平寨乡的米村委会李子树村村民季校光高兴地说,“收入有了大幅提高,而且又能照顾家人,脱贫的动力和信心就更足了。”(文·图 / 杨一)

责任编辑:郭云旗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9月22日,以“汇聚侨力,共谋发展”为主题的“2024全球华商聚云南”活动在昆明开幕。

2024年09月23日 09:55

近年来,保山市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通过稳定耕地面积、提升单产、严守耕地红线及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项举措,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

2024年09月22日 07:07

本次赛事将于9月下旬在昆明举办,报名通道现已开启,将持续至9月28日

2024年09月21日 07:30

云南人社系统提早部署、精准发放、快速落实,在6月至8月集中审核发放稳岗返还资金,第一时间把政策红利变成惠企动力。

2024年09月21日 07:23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强餐饮环节制止浪费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切实强化经营主体守法意识和节约理念,及时发现并制止了一批餐饮浪费典型案例。

2024年09月21日 06:53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75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23年达到3921

2024年09月20日 17:13

生态环境部14日发布《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部署了支持绿色发展、优化环境准入、优化环境执法、加大政策支持等4方面任务。

2024年09月20日 17:12

9月20日,记者从玉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全省首个企业开办地方标准在玉溪市发布。

2024年09月20日 17:06

2024年服贸会的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3》,去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9331.2亿美元,同比增长4.9%。

2024年09月20日 16:21

我国正在部署开展加快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行动,以高水平开放牵引认证认可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2024年09月20日 16:15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