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给寻甸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来源:今日民族 2019-06-21 10:42:59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001.jpg

  ▲2015 年9 月25 日,长征精神红色旅游火炬传递活动在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地标揭幕 杨海冬 摄

  毛泽东在谈到长征的影响时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红军长征途中,分别两次转战昆明,留下很多事迹和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以及珍藏于各族群众间的历史记忆,生动地诠释了毛泽东的这句话,也勾勒出昆明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历史源头。

  “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

  在寻甸县柯渡镇的回辉村清真寺的墙上,至今还保存着一幅标语:“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

  标语长10 米,宽0.5 米,历经了80 余年风雨,不仅见证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瞬间,也见证了党和军队在革命时期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与实践。

  这条标语怎么来的?又是如何保存下来?

  1935 年4 月30 日,中央军委纵队进入寻甸县回族较集中的柯渡坝子,分散暂住在回辉村和丹桂村(两地相距2 公里)。

  回辉村有清真寺,红军的到来没有影响到宗教活动。不过,由于几位住在回辉村附近的战士不了解回族风俗,误将猪肉带进清真寺,引起了一些误会。

  当时,在清真寺里礼拜的一位七十多岁的玉溪阿訇和家住清真寺旁的金光明阿訇看到这一情况,便上前劝阻。就在这时,进来一位至今无法确认身份的红军首长,他问明情况后,马上命令战士们将猪肉抬出了清真寺,接着,对清真寺里的回族群众表示了歉意,并解释了党的民族政策。随后,他喊来一位只有十多岁的小战士在清真寺墙上写下了上述标语。(参见李清升:《红军长征过云南回族地区》,《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

  这条标语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红军离开后,为了保护标语,村里的回族群众还做了很多努力。

  据李清升介绍,回辉村金光明一家,在国民党军的强迫下,表面上答应了铲除清真寺墙上的这条标语,但暗中却用柴草将其遮掩。金光明去世时,唯一的遗嘱,就是嘱咐其子金福华等一定要尽力将这条标语保存下去。在后来的十多年中,金福华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冒着极大风险,最终使这条标语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

  金光明家两代人和回辉村村民保护“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这条标语的壮举,说明党和军队关于民族团结的立场与行动,深得少数民族同胞的认同,不仅如此,这笔珍贵的历史遗产也被代代相传。

002.jpg

003.jpg

  ▲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 杨峥 摄

  红军中的“回民班”

  红军在柯渡留下的标语不止一处。在丹桂村、回辉村、甸尾村、凹椅子村,红军还留下了“红军绝不拉夫”“欢迎贫苦农民来当红军”“建立工农自己的苏维埃政权”等共18 处标语。

  这些标语,都不只是标语,它们也是行动,更是共产党军队作为一支人民军队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支军队的宣言。

  据当年曾与红军有过接触的柯渡长征纪念馆前馆长崔金顺介绍,红军在群众家吃住以后,都要付款或赠送物品。就是受伤掉队的战士,没有钱,也要送点东西做纪念。

  红军不让老百姓吃亏,这一点感动了很多回族同胞。而回族同胞也待红军如兄弟手足。他们给红军打柴做饭、做干粮、打草鞋、看护伤病员、带路、送情报。

  不仅如此,红军离开时,不少回族青年还加入了红军。柯渡街、回辉村的毕发斗、丁勇才、姜顺昌、毕兆图、傅尤惠、虎文斗、伍官存、傅小洗、马家选等人一起参加了红军,被编入中央军委纵队干部团教导营二营一连三排七班。

004.jpg

  ▲杨峥 摄

  这个有些特别的“回族班”,得到了特别照顾,他们的风俗习惯得到了充分尊重,部队首长特意分给他们一口铜锅做饭,打土豪时,优先送给他们鸡肉、牛肉。没有菜时,就发给红糖煮糖饭。

  在艰苦的长征途中,这个回民班的战士大多牺牲了,只有毕发斗幸存了下来。

  在相距不远的丹桂村、俺上村,丁三、杨家宾等人也加入了红五军团。红五军团1935 年5 月1 日到达柯渡,比中央军委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干部所属的纵队晚一天到。他们负责殿后,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先行撤离。后来丁三牺牲了,杨家宾到四川后因为生病掉队返回了家乡。

005.jpg

  ▲红军长征过寻甸 杨峥 摄

  不能忘却的纪念

  距离柯渡街和回辉村2 公里的丹桂村,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这里缅怀历史。

  丹桂村是中央军委驻地,1935 年4 月30 日,就是在这里,中央军委的领导们,谋定了速渡金沙江的策略。今天纪念馆门口的对联——“居丹桂运筹帷幄,渡金沙用兵如神”讲的就是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就是在这里,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唤醒了柯渡,以及寻甸各族人民关于民族新的认知,关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新的看法。

  李清升说,红军的到来,让广大回民第一次认识到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阶级和性质上的不同,认识到自身贫困的根源,以及争取各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在红军革命精神和长征胜利的鼓舞下,觉悟了的回民不断踊跃参加革命队伍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李清升列举说,这些队伍有“边纵”中的滇东北六支队、滇北独立团等,这些队伍里,就有很多回族战士,他们的革命思想,可以追溯到长征精神——值得强调的是,云南的“边纵”,对昆明和云南的解放,以及解放后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1977 年,云南省政府在丹桂村建立了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一些建筑被修复,很多回族和其他民族群众珍藏的红军留下的纪念物,以及革命烈士的遗物等,被收集、保存和展览。

  展览是对历史的总结,是各民族历史记忆的收集与收藏,也是寻甸民族团结思想与情感的回顾与延续。

  正是在红色记忆的影响下,“在红军最早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影响下”,李清升在《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一书中说,“半个世纪以来,柯渡地区的回族与周围的彝、苗、汉族兄弟一直和睦相处,从未发生纠纷”,民族团结取得了显著成绩。

  不久前,《光明日报》记者到柯渡采访后,也写下了类似的细节:

  在柯渡镇丹桂村红军长征纪念馆旁的村头公路边,记者看到一块“丹桂村公路建设纪念碑”,碑上记载了2008 年全村各族群众在政府帮助下,积极捐款修建贯穿全村的乡村公路的过程及捐款名单。“村里的回族群众多数住在山坡上,汉族群众多数住在山脚,从坡头到山脚的公路本来对汉族影响不大,但汉族村民也积极捐款,无论回族汉族,大家都无偿捐出土地来修路。这块纪念碑见证了全村回汉群众团结一心共修致富路的历史。”丹桂村党总支书记杨庭敏告诉记者。

  应该指出的是,1935 年的中央红军,以及1936 年的红二、六军团经过昆明地区,然后绕过昆明城渡江北上或者西进的长征途中,留给昆明的丰厚历史遗产,远不止这些。在中央红军经过的昆明7 个县(区)152 个乡镇570 个自然村,以及红二、六军团经过的6 个县(区)41 个乡镇137 个自然村中,还有很多像柯渡这样的故事:禄劝彝族的“红军枪”、禄劝金沙江皎平渡口的37 位船工……这些故事,都生动诠释了毛泽东对长征的精彩评价,也诠释了昆明民族团结进步的悠久而光荣的历史。(文 / 龙梆企)

责任编辑:郭云旗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9月22日,以“汇聚侨力,共谋发展”为主题的“2024全球华商聚云南”活动在昆明开幕。

2024年09月23日 09:55

近年来,保山市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通过稳定耕地面积、提升单产、严守耕地红线及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项举措,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

2024年09月22日 07:07

本次赛事将于9月下旬在昆明举办,报名通道现已开启,将持续至9月28日

2024年09月21日 07:30

云南人社系统提早部署、精准发放、快速落实,在6月至8月集中审核发放稳岗返还资金,第一时间把政策红利变成惠企动力。

2024年09月21日 07:23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强餐饮环节制止浪费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切实强化经营主体守法意识和节约理念,及时发现并制止了一批餐饮浪费典型案例。

2024年09月21日 06:53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75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23年达到3921

2024年09月20日 17:13

生态环境部14日发布《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部署了支持绿色发展、优化环境准入、优化环境执法、加大政策支持等4方面任务。

2024年09月20日 17:12

9月20日,记者从玉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全省首个企业开办地方标准在玉溪市发布。

2024年09月20日 17:06

2024年服贸会的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3》,去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9331.2亿美元,同比增长4.9%。

2024年09月20日 16:21

我国正在部署开展加快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行动,以高水平开放牵引认证认可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2024年09月20日 16:15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