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鸡街乡:飞针绣出美图景 走线连着新生活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19-07-03 14:45:3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编者按:她们的视线关注着社会经济发展,她们的心中牵挂着百姓民生,她们的脚步走在脱贫攻坚路上。妇女既是脱贫攻坚的工作对象,也是勤劳致富的重要力量。她们用智慧和汗水在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各个领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成为了脱贫致富带头人、脱贫致富攒劲人、最美扶贫人,展现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巾帼风采。

  “金线挑来银线绣,绣得春色上眉梢,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是对彝族女性绣功的赞美。地处云南边疆的漾濞县鸡街乡,彝族妇女缝制的包头、帽子、围腰、马甲、衣服、裙子、挎包、饰品等,工艺独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是漾濞县鸡街乡彝族妇女们指尖上独有的民族手工技艺。

  近年来,漾濞县积极扶持彝族刺绣业发展,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培训绣女,着力提高绣女刺绣水平。同时,以发展协会为依托、着力搭建彝绣发展平台。结合对彝族文化的传承保护,积极扶持一批文化项目实施,以实施项目为抓手、着力推动彝绣产业化发展。目前,漾濞县彝族刺绣业发展迅速,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刺绣点发展壮大,既有效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为众多贫困山区群众增加了收入。

  漾濞县不光有美丽的山水,还有绽放在指尖的花朵。漾濞彝族自治县委书记杨瑜告诉本报记者:“彝绣作为一门流传了千年的技艺,有着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通过这几年依托协会带动基地的产业模式发展,彝绣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创新发展方面。一路走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迎来了彝绣产业发展明媚的春天,要继续把彝绣推荐出去,让更多彝绣产品远销海内外,从而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

  62岁的鸡街乡新寨村鲁古箐彝族寨鸡街彝族刺绣传承人吉珍林乐对漾濞彝族自治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王彩勋(右一)说用银针能“绣”出了幸福生活,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半边天”。 (记者  刘书贵摄)

  鸡街乡位于“中国核桃之乡”云南省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的最南端,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很久以前,这里交通不便,崇山峻岭,与世隔绝,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彝族人民依然顽强地创造着他们的生活,在节庆、婚嫁生子之时,他们就用自己勤劳的巧手,在自制的土布上一针一针地谱写对生活的感悟与憧憬。时代渐迁,如今这里的大山已被条条公路打通,鸡街人民也走出了大山,而曾经在衣服、鞋帽上绣上图案的那种习惯也逐渐在彝族人的生活中积淀下来,成为一种文化——彝族刺绣,并随着鸡街人一起走出大山,走向了世界。

  “纤纤素手密密引,一针一线细思量,鸡街绣娘尽娇俏,一颦一笑世无双。”这是漾濞县鸡街乡彝族妇女们指尖上独有的民族手工技艺。在当地,多数彝族妇女均能挑花刺绣、飞针走线,刺绣成了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当地衡量彝家女子聪慧与否的重要标志。

  鸡街彝族刺绣源远流长,是当地彝族先民与其他民族在长期文化交流融合中积淀而来的特有民族文化艺术瑰宝。鸡街刺绣内容大多取材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其图案精美,色彩明快,艳而不俗,纹饰突出,立体感较强,很有视觉冲击力,具有较高的艺术美感和美学价值,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节日庆典,彝族妇女就聚集在一起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犹如一簇簇盛开的马樱花在涌动,娇艳无比!

  作为一项传统民族手工艺术,鸡街乡因势利导,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将刺绣作为一个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搭上时代潮流“快车”,登上现代生活的舞台重新焕发活力,让非遗文化成为群众增收产业助推脱贫致富,也让刺绣技艺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实现开发,在保护与开发中获得了双赢。

  如今,鸡街彝族妇女用手中的银针挑出了幸福生活,把脱贫致富的故事绣在了帆布上,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半边天”。

  巧手绣出幸福来

  身穿五色衣,头戴凤凰帽;远看一只凤,近看一条龙。在漾濞县鸡街乡,每逢年轻姑娘出嫁、小伙结婚以及老人过世,一整套精美的彝族刺绣服饰必不可少。彝族刺绣——用五彩线一针一线地谱写对生活的感悟与憧憬。

  作为一项传统民族手工艺术,鸡街乡因势利导,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将刺绣作为一个特色文化产业培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搭上时代潮流“快车”,登上现代生活的舞台重新焕发活力,让非遗文化成为群众增收产业助推脱贫致富,也让刺绣技艺在传承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实现开发,在保护与开发中获得了双赢。

  “纤纤素手密密引,一针一线细思量,鸡街绣娘尽娇俏,一颦一笑世无双。”在鸡街乡新寨村鲁古箐的彝族寨子里,62岁的吉珍林正在自家院里跟女儿、儿媳一起绣花。

  鸡街乡被誉为“刺绣之乡”。当地有这样一位老人,几十年来在针尖上传承保护着鸡街彝族刺绣这项技艺,正是她执着的坚守,让鸡街彝族刺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她叫吉珍林,是大理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鸡街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别小看了这一根针,可绣出锦绣蓝图。”6月3日,62岁的鸡街乡新寨村鲁古箐的彝族寨鸡街彝族刺绣传承人吉珍林乐呵呵地说,如今合作社的数十名绣娘和她一起,用一针一线织出了搬迁妇女就业创富、实现收入倍增的锦绣之路。

  鸡街的彝族妇女善于刺绣,银光闪闪的头饰,色彩斑斓的满襟大围腰,绣龙绣虎的坎肩,别致精巧的花鞋,做工精美的头帕、飘带,她们都能信手拈来。绣娘们绣出花团锦簇,绣出鲜艳花朵、绣出龙虎等吉祥图案,都显示着彝族女子的心灵手巧,用小小金针,丝丝细线绣出各种各样的五彩图案,描绘出生活的绚烂色彩。

  彝族刺绣讲究色调搭配,需要先学画花剪纸,然后根据画好的图案来绣。吉珍林自幼受母亲和奶奶影响,从5岁开始学习刺绣,10岁开始学习剪纸,至今已有57年的刺绣经历。如今,她已成为全村妇女公认的刺绣和剪纸高手,跟她一起学习刺绣的已有上百人。

  6月3日,绣娘左秀琼在自家的小店里向前来选购传统民族服饰的村民介绍产品情况。“一套彝族新娘装价格在8000元左右,需耗时近3个月,我家一年能做两三套”今年32岁的鸡街“绣娘”左秀琼介绍到。左秀琼告诉本报记者,按鸡街当地婚俗,新人结婚的婚礼当天婆家必须为新娘准备一套彝族绣花新娘装,只有穿上婆家的新娘装才算过了门。鸡街女人个个能绣花,绣花是每个彝族女人成家后必备的技能。在她家,婆媳俩均能刺绣,一年的收入都能达3万元左右,为家庭创收不少。

  漾濞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王彩勋介绍,现在全乡有绣娘300多名,其中有100余人参加过专业刺绣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认定,近年来,鸡街乡刺绣产业在传承过程中瞄准市场需求,主动与市场接轨,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也在传统手艺上进行了守正创新。全乡组建了刺绣传习馆,通过开展非遗展览体验、非遗文化表演等文化元素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多维度、深层次对外展示鸡街彝族刺绣文化艺术。同时按“生产性”保护要求,成立了鸡街彝族刺绣协会,设立了党支部,按“党建+协会”的模式,通过党建引领逐步建立鸡街彝族刺绣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新路子,让传统技艺活起来。通过创新推出了彝绣荷包、香囊、纸巾盒、手机套、旅行挂包以及壁挂、字画等各种民俗与时尚相结合的装饰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现在鸡街彝族刺绣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兴文化产业,产值可达100余万元,将在促进妇女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她们用银针“绣”出了幸福生活,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半边天”。

  鸡街乡党委书记赵明介绍:“为确保民族非遗项目‘不走样’,走出‘口传心授’‘人亡技消’的非遗传承困局,鸡街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刺绣技能培训等活动,扭转非遗传承从传统的收徒传艺模式转变为职业技能培训传承。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彝族刺绣传习馆,聘用大理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鸡街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吉珍林等刺绣‘高手’手把手、一针一线的给学生教授刺绣技艺,努力让民族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让民族传统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好根,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传承责任意识,让鸡街彝族刺绣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刺绣,喜欢彝族刺绣。”

  细针“刺”出脱贫路,彩线“绣”出小康梦。鸡街绣娘们通过勤劳灵巧的双手,将民族文化绣上衣装及其他物品上,既传承了哈尼族、彝族特有的民族刺绣工艺,又推动了农耕文明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小小绣花片,让贫困母亲不出家门便有业可就,在为家庭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可以照看孩子、孝顺父母,广大农村妇女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不断提升。(记者 刘书贵)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本次活动拟开展主题融媒报道、摄影作品征集、理论评论阐释、幸福长卷绘制、线上线下互动、宣传联盟构建等“六个一”大型网络宣传。

2024年03月11日 16: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拥有国际性口岸4个、双边性口岸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城市。

2024年03月11日 16:45

陈真永说,大理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41

今天,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整理长图,带您一分钟速览2024全国两会“云南好声音”。

2024年03月11日 16:38

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

2024年03月11日 16:31

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23

杨宗科希望,相关部委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

2024年03月11日 16:15

王学锋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保护要素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动态维护,并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

2024年03月11日 16:07

石磊建议,应以古法维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在尽量保留传统建筑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同时,将不得不补充的新构件与原构件区分开来,并加强传统技术和工艺人

2024年03月11日 16:00

3月8日,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山东大学、云南省科技厅在青岛签订共建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合作协议。

2024年03月11日 15: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