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编者按:
彝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彝族刺绣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彝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为了将彝族刺绣这一彝族文化的“根”和“魂”传承发扬,元谋彝妹刺绣有限公司积极投身到创业创新浪潮中,将彝族刺绣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深度融合,开创性发展彝族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依靠创新创业带领彝乡妇女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以针作画、以线寄情,一双巧手绣出一朵朵美丽的幸福之花;十多年坚持,倾囊相授,带领姐妹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彝家女子喜爱刺绣,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绣娘”。她们用灵动的双手,飞舞一针一线,编织着美好,憧憬着未来,飞针走线蕴涵着彝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用勤劳的双手,敏锐的头脑,在创业的路上一次次尝试,在失败之后毫不气馁,愈挫愈勇,用坚实的步履平稳而有力地踏响着每个创业的节拍,用艰辛和汗水写就了一路的鲜花、掌声和喝彩。她,就是被云南省妇女联合会授予“巾帼建功标兵”,被楚雄州妇女联合会授予“巾帼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元谋彝妹刺绣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金翠。
7月13日,本报记者随同云南省委宣传部文改办调研员张俊、元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晓波、凉山乡人大主席团主席张春梅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凉山彝族刺绣协会,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缤纷的绣品世界,每件绣品小如提包、手绢、荷包,大到服饰、枕头、饰巾,甚至绣女自身的衣着打扮,衣领、袖口等都处处能见着刻意绣织、做工精细的精美图案。一件件独具民族特色的精美绣品充满了彝族文化底蕴和艺术创造力,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选购。其中每件绣品出售价格不等,小到十几元大到近万元,为当地绣女们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元谋彝妹刺绣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金翠向云南省委宣传部文改办调研员张俊(前排左二) 介绍刺绣创业如何发展,如何把刺绣产业做大做强。张泗泓摄
一根丝线连起千万农村妇女,一颗针头绣出一片大好产业”。走进元谋县凉山乡把世者村余金翠家中,一间不起眼的小房间内,尽头摆放着一台缝纫机,旁边的沙发上堆满了各式各样彝绣工具以及半成品,这便是绣娘余金翠的“工作室”。
在余金翠的祖祖辈辈的记忆里,彝族同胞用彩线记事,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各种花纹,从此,每个彝族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自己亲手绣制的盛装。“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凉山乡把世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妇联主席杨文香介绍,村里的女孩五六岁便要开始学习剪纸、挑花,8岁就要自己缝制衣服、鞋子,刺绣几乎是妇女们天天都要做的功课。
在元谋县的刺绣行业,只要提起余金翠,无人不知,邻里乡亲会由衷地交口称赞。她争当楷模,自强不息、敢人为先,凭借精湛的刺绣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带领家乡妇女一起从事彝族手工艺刺绣与制作,借助电商平台,走出了一条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余金翠告诉本报记者,通过网上销售可以不用再租店面,在家里面就可以做,同样可以让外面的人看到她们真真正正的用一针一线绣出的东西。
近年来,彝绣这项精致且令人惊叹的技艺,成为了脱贫致富的新“法宝”。
如今,在余金翠的带领下,凉山乡彝族妇女们的彝绣不仅仅是日常服饰,还慢慢走进市场,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为了让更多绣娘融入进来,增加家庭收入,充分发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强力作用,余金翠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成立了元谋彝妹刺绣有限公司,刚成立公司时,会员有20余名,该公司主要同专业彝绣公司合作,为绣娘们打开固定销售市场。余金翠说:“平时我就是画一些帕子、裙子、衣服。如果动作快的话,农闲时间可以做2套-3套衣服、200多张头巾、3个背带,平时带带孙子,没事的时候我就做做,做好了就有人来收,每年能帮家里增加差不多2万元的收入。”
彝绣改变人生 练得一双巧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绚丽多彩,而多彩的生命是一个用艰辛和磨难来点染的过程。
在凉山乡,凉山彝族刺绣协会的创办人——余金翠,用勤劳的双手,敏锐的头脑,在创业的路上一次次尝试,在失败之后毫不气馁,愈挫愈勇,用坚实的步履平稳而有力地踏响着每个创业的节拍,用艰辛和汗水写就了一路的鲜花、掌声和喝彩。在创业之路小具规模后,不忘还处在困境中的父老乡亲,带头发家致富并带动一帮人共同富裕;她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执行、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她是维护农村妇女权益的保护人,又是农民朋友的知心人;她用她无悔的青春,为党旗增辉,为女性添彩。
“从8岁开始,我就开始拿钩花针了”,余金翠说,彼时年纪虽小,却一点也不感到枯燥。“我一直跟外婆和妈妈学习钩花,30多年来,对这门手艺一直没有放弃,我非常喜欢彝族传统文化,后来我又学习了绣花和剪纸等手艺。”
40岁刚刚出头的余金翠有着十多年的创业历程。1995年8月,刚走出校门的她返回到了生养她十八年的故土,深知父老乡亲普遍文化素质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她毅然决然的到凉山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但是看着贫穷的故土依旧没有改变,不安于朝九晚五的她,辞去了小学教书的工作,她没有后悔,反而根据自身实际反复探索,看准商机,在乡党委政府以及妇联的帮助下积极投身于创业事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她也曾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是她没有放弃,秉着“吃一堑长一智”的信念,不断扩大规模,为家乡妇女创业树立了榜样,也带动了家乡社会经济的发展。
打造彝乡刺绣精品 带动绣娘创业增收
“过去村里很多妇女为了养家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现在他们在家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外出打工的妇女已经很少了。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凉山乡把世者村以及周边的村寨,在家的妇女均可参与刺绣工作。只要来合作社工作,人均年收入能达到2万余元。”杨文香说。
2007年的一天,余金翠身着凉山特色彝族服饰随着省妇联组织的“云南省经济女强人”一行人进京考察学习。在参观故宫的途中,她这一身独具民族特色的彝族服饰被一个外国人看中,并以8000元的高价买走。当时的她并未沉浸在喜悦中太久,理性让她看到了商机。从北京回来后,她反复思考,开始动员身边的彝族姐妹面向市场拾起彝绣技能。2009年,刺绣协会与楚雄马樱花彝绣协会、牟定彝族刺绣协会、土林风景区签订合同,由他们下达订单、提供图案,协会负责刺绣供货,刺绣品由此远销到全国各地,凉山乡把世者村委会因此而被评为楚雄州彝绣示范村。经过了四年的摸爬滚打,她创办的刺绣协会规模初成正规,由开始时的26名会员发展到了98名会员。在此期间,秉着对会员的责任,在想放弃的时候咬紧了牙关,出去跑市场、拉订单,她针对现有刺绣手工不够精细、花样不够新颖等特点,请县妇联的老师对会员进行指导培训,提高刺绣技能。随着会员规模的扩大,绣品需求的增多,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疏。由于法律意识不足,2011年间,在和一位经常向协会下订单的老顾客达成先交绣品再付款的口头协议后,那位顾客在收到了绣品之后便再也联系不上,一万七千多元的绣品打了水漂。责任心强的她没有放弃,在家人的支持下自己补足了这一万七千元,并为绣女们分了红。随后,在乡党委政府以及妇联的支持和积极关心下,她的协会越办越大,绣品广销到大理、昆明等地。
带动就业,脱贫致富。彝族山寨留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会拿筷就会绣花”。彝族刺绣是彝家妇女与生俱来的生活技能和生活习性。让本属于彝家妇女的彝族刺绣改善彝家生活、改变彝山面貌是余金翠毕生愿望。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固定员工的刺绣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余金翠于2006年10月成立了凉山元谋彝妹刺绣公司和协会,2018年,彝妹刺绣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运营模式,吸纳凉山、老城、江边等乡镇共300名山区妇女为正式会员,年销售彝绣产品上万件,销售额达300多万元,成功申报为全县的“扶贫车间”,成为全州首批39个、全县2个扶贫车间之一。至此,元谋彝妹刺绣有限公司员工及会员300余人成为了绣娘,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126人、残疾人及家属64人,其中,86名贫困妇女通过手工刺绣每月至少增收2000元以上,全乡百余个家庭的妇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家庭收入的增加,改变了凉山彝家女子坐等嫁人、碌碌无为的生活状况,加快了全乡脱贫攻坚的步伐。目前,有近300名绣娘跟随余金翠一起发展,平均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绣工好的绣娘收入3000元左右,2018年每户年收入达3万元左右。现在,“车间建在家门口,务工不用往外走,挣钱顾家两不误,幸福生活人人有!”成了凉山刺绣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彝家妇女正依靠一针一线绣出彝乡人民好生活。
凉山乡人大主席团主席张春梅告诉本报记者:“今后,凉山刺绣扶贫车间将继续加大刺绣培训基地的建设,增加培训期数和人数,到2020年计划培训绣女460人次,带动150户以上贫困家庭脱贫增收致富,辐射收益80户以上残疾人家庭,刺绣产品成品5800件、销售量5000件以上,实现年销售金额350万元以上,绣女收入平均每年达2万元左右的目标。还计划通过利用互联网提供技术、信息、仓储、物流服务,建设交易平台,举办刺绣展销旅游活动,把民族手工刺绣经营为知名刺绣产业,让彝族手工刺绣走向全国。继续以扶贫车间为抓手,促进贫困户家庭增收,助力全乡脱贫攻坚。” (记者 刘书贵)
2024年09月22日 07:07
2024年09月21日 07:23
2024年09月21日 06:53
2024年09月20日 17:13
2024年09月20日 17:12
2024年09月20日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