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服饰“绣”出美好生活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19-08-14 17:25:24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地的维西县也在经历着一场沧桑巨变。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维西经济文化落后,人民群众常常饥寒交迫,食不果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努力发展生产,取得了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的巨大飞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维西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各项社会事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直观的体现是在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上。翻开历史的相册便可以发现,维西傈僳族群众服饰上的不断变化,勾勒和展现出的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傈僳族同胞生产生活的发展史和演变史。

  维西是一座以傈僳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边陲小城,居住着傈僳族、纳西族、汉族、藏族、白族、普米族、彝族、怒族、独龙族等十多种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众多的民族文化中,傈僳族传统服饰极具特色,以黑、白、紫红为主要配色,对比强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傈僳族服饰商业化和展演化的倾向也日趋明显,服饰的功能也从曾经以保暖遮体为主要目的,逐渐发展成为了集审美、文化礼俗、民族特色为一体的综合载体。傈僳族的服饰对于傈僳族来说,既是日常穿着的服装,也是节日盛典的礼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傈僳族服饰经历了从采用自种的麻、棉来作为原料纺织而成到材料质地划时代改变。

  傈僳族大多住在高半山区,傈僳族服饰是在当地产生的。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最初的傈僳族服饰是用自己种的麻、棉来作为原料纺织而成,不加染色,非常粗糙。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饰纺织的原料也不断丰富,加入了羊毛、毛线等原料,服饰颜色,也从原来单一的无色演变为多种色调。如今,服饰内容和搭配也变得丰富起来,增加了“花腊裱”(挎背的口袋)和妇女的围裙,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

  58岁的李桂兰是省级非遗项目“维西县傈僳族服饰”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告诉笔者,最初制作傈僳族服饰的原材料多选取麻布,工序麻烦且耗时较久,自从她开始学习制作服饰后,就经常自己摸索与尝试,为了穿着更加舒适和美观,通过不断的尝试,在原有的麻线中加入了棉线和毛线,不仅丰富了色彩和图案,也让整套服饰显得既美观大方柔软,又保持了民族特色,还一改以前颜色单调的传统。“我做傈僳族服饰很多年了,以前生活不好,有很多想法却不敢去尝试,只能做一些比较单一的服饰。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我就想着把一些漂亮的、新鲜的图案融入到我们传统服饰中去,没想到这一尝试让我做的衣服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这也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在傈僳族服饰中,“花腊裱”是最重要配饰,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背一个“花腊裱”,既可以放进随身物品,也可以当做一种装饰,而“腊裱”刺绣图案的美丑则体现了姑娘和妇女心灵手巧的程度。傈僳族妇女,凭借着自己精湛的刺绣技艺,把生活中所见的花、草、鱼、鸟、蝴蝶、树叶等美好的事物绣成“腊裱”。在女子恋爱、定情、成婚过程中,小小的“花腊裱”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把所有的情和爱、思与恋全都“包”在里面,成为富有民俗象征意义的饰品。

  “我来到维西17年,从开始接触‘花腊裱’就喜欢上这一独特的民族饰品,加之我本来就是学刺绣出身,我就把所学的刺绣与‘花腊裱’相结合,让‘花腊裱’刺绣更精致,我还采用了蚕丝线刺绣,让图案更细腻,这么多年来我做的‘花腊裱’还没出现过同款,可以说每个‘花腊裱’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我接触‘花腊裱’开始,材质有了更多地选择,我采用适合的时装布料与手工织布相结合,加上精细的图案刺绣,既具传统特色又不失时尚。”滇傈秀苑的创办人朱春华告诉笔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傈僳族服饰已从最初的自给自足变成了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仅县城就有五六家服饰加工作坊。不仅为手工制作者带来了经济收入,还为许多喜欢民族服饰制作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和学习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维西傈僳族服饰的变化讲述着维西人民如何从贫困落后到如今生活蒸蒸日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思想观念的逐渐开放,民族服饰也从千篇一律,变得“百花齐放”,从为了蔽体保暖,变得突出个性和美感,背后蕴藏的更是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从温饱到精致的转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燕)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9月22日,以“汇聚侨力,共谋发展”为主题的“2024全球华商聚云南”活动在昆明开幕。

2024年09月23日 09:55

近年来,保山市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通过稳定耕地面积、提升单产、严守耕地红线及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项举措,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

2024年09月22日 07:07

本次赛事将于9月下旬在昆明举办,报名通道现已开启,将持续至9月28日

2024年09月21日 07:30

云南人社系统提早部署、精准发放、快速落实,在6月至8月集中审核发放稳岗返还资金,第一时间把政策红利变成惠企动力。

2024年09月21日 07:23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强餐饮环节制止浪费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切实强化经营主体守法意识和节约理念,及时发现并制止了一批餐饮浪费典型案例。

2024年09月21日 06:53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75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23年达到3921

2024年09月20日 17:13

生态环境部14日发布《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部署了支持绿色发展、优化环境准入、优化环境执法、加大政策支持等4方面任务。

2024年09月20日 17:12

9月20日,记者从玉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全省首个企业开办地方标准在玉溪市发布。

2024年09月20日 17:06

2024年服贸会的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3》,去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9331.2亿美元,同比增长4.9%。

2024年09月20日 16:21

我国正在部署开展加快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行动,以高水平开放牵引认证认可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2024年09月20日 16:15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