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李蓉丽,从事民族服饰的设计、制作20多年,她公司生产的民族工艺品在云南的旅游市场受到追捧。2016年她申报 “百名人才”项目资助。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如何与现代社会相融,这既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甚至也是家庭和社会问题。李蓉丽在做“刺绣”项目时,通过创新性的“公司设计+农户手工刺绣+生产工艺再次提升改进”的模式,既做出了文化艺术的精品,又传承了云南多地的民族手工技艺,同时还帮助妇女就业,间接解决了乡村人口流失,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民族文化工程,有着惠民的本质。因为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广大群众参与和创造的文化。省民族宗教委负责实施的“双百”工程,资金方面一贯是“四两拨千斤”,不是花大把的钱“砸”一个项目,而是通过聚集像李蓉丽这样一群有“情怀”的人,在他们急需帮助、鼓励、肯定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支持。这种做法屡见成效,特别是针对那些小企业,或者个人的资助。
所以,“双百”工程所涉及的民族文化项目,扶持对象就是群众本身,都是惠及群众。不仅如此,它还连带地引发社会其他方面的积极回应。
李蓉丽说,她做的事都源于情怀,源于自己的热爱,每走一步都是主动而又被动的,好像永远不知道下一程会是怎样的风景,“就是一刻未停地在行走”。访谈中的她谦逊而又谨慎,听她讲述着这些年的成长与改变,你会发现,她的那些“轻描淡写”正是她的坚持与认真,而她的那些“被动”,就是我们寻找的正能量。
她用情怀行走商场
在商界,玖雍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有限公司不算知名企业,但是在云南,能把云南民族元素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并推向世界舞台的企业却屈指可数。“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实不然,很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东西,相反市场接受度并不高,这就是现实。”作为商人,李蓉丽能一语中的地指出问题所在,这是多年来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得出来的经验。现在的玖雍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有限公司已基本形成规模,开发出了数十款具有民族元素又拥有市场的产品,公司产值逐年攀升,2017年成为规上企业。李蓉丽说:“能把自己对民族文化热衷的情怀融于市场并得到回馈,‘融合+创新’就是平衡点。比如一件商品,你既保留了它的民族元素,又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进行设计创作,它本身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播。”
李蓉丽投身这一行,一开始是源于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她常说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在逐利的同时,她更愿意坚守,坚守住自己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公司起步时是在丽江市做旅游商品开发,那时的李蓉丽并不熟悉市场的竞争程度,凭着自己的热爱,她多次深入丽江各地收集、调研当地民族文化,然后进行设计创作,并组织当地妇女进行纯手工绣片加工,开发出了多款具有丽江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可是当这些“心血”投入市场不久后,便迎来了无数商家的争相模仿,一时间整个丽江旅游市场都在售卖李蓉丽设计的产品,价格虽低廉,但工艺十分粗糙。这现象让李蓉丽吃惊不已,这也是她第一次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无奈之下李蓉丽为了让公司止损,只有放弃现有的产品开发,退出竞争。要说这次商品开发的成绩,就是让李蓉丽的作品荣获了“全国最佳旅游商品”的称号。她说,这是对她设计创作的肯定,也成了鼓励她继续前行的动力。
市场激烈的竞争,让李蓉丽对公司现有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如何在保留原有的民族元素同时又能突出产品的独特性?李蓉丽针对产品的开发模式进行了二次升级,由原来较为传统的“公司设计+农户手工刺绣”的粗放模式变为“公司设计+农户手工刺绣+生产工艺再次提升改进”,每一道工序都由多人分别合作完成的精细化生产模式,这一次生产模式的升级,也为公司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2013年,全国旅游市场紧缩,李蓉丽的公司也随大势退出了旅游市场的竞争。市场本身也是一个巨浪淘沙的过程,李蓉丽说:“无论市场竞争程度怎样激烈,最终都会回归产品本身,企业的生存只有顺应市场而不断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才不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今天的玖雍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有限公司才能在云南众多民族产品开发公司中脱颖而出,作为代表走进外交部,参与“魅力云南世界共享”全球推介会,把云南民族文化的魅力输送到了国际。
作为企业,玖雍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有限公司已然得到了市场的接纳与肯定,而作为这家企业灵魂人物的李蓉丽,她说:“这一份对于艺术的热衷,对于云南民族文化的情怀,从始至终都未曾稍减,也终不会灭。”
她的能量一直在流动
2010年,李蓉丽被评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其代表作植物染织系列布艺工艺品《祖母的厨房》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认证,这是全球手工艺界最高的官方认证,她也是“云南第一人”。获此殊荣后,她在同行中积极奔走,鼓励其他商家也进行申报,有的企业申报认证成功,这让她十分高兴。她认为,这么高含金量的认证对于从事这个行业是有所帮助的,她希望有更多的人或商家涌现,这对于推动云南手工艺行业的发展是一股力量。
一个又一个荣誉的获得,给了李蓉丽满满的能量,也给了她莫大的信心推动着她前行,公司越做越顺,积累了固定的订单和客户,每逢新产品开发时,她都会多次深入当地详细了解情况,这些年她的足迹遍布文山、丽江、大理、红河等地,设计出的产品涵盖彝族、傣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元素。目前在她帮助下已成立了4个刺绣协会,她会不定期到协会进行讲座培训,并根据公司订单情况组织当地群众对产品部分环节进行加工制作,按劳计件,带动了当地人在农闲时剩余劳动力的价值转换。据她讲述,市场好的时候,例如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镇最多同时有200多人在制作绣片,公司还专门在当地设立了回收点,负责原材料发放和绣片回收工作。她说:“对一个地方的了解越深,对当地的老百姓情感就越浓,总想着能为他们做一些事,让他们多增加一些收入。”
有一次,李蓉丽在红河州某地进行采风调研,她们在当地组织培训和刺绣比赛时发现,前来参加的妇女大多在40岁以上,年轻一代都已离家外出打工,这现象让她觉得民族文化传承和手工技艺的断代问题较为严重,随即发起了“把妈妈留下来”公益活动,希望能通过手工艺产业的带动,把年轻人留下来,不仅能解决民族文化传承问题,还能改善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这些能量的输出,在李蓉丽看来都是“被动”的,是当地老百姓的情感所给予她的选择,她说:“我们一个普通的民营企业,在为自身生存挣扎的时候,如果能通过自己小小的努力,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这是我的幸运。同时我所做的事情,假如能让一个村子10个要外出打工的妈妈,有2、3个能留下来我就心满意足了。”
当讲到产业带动作用时,李蓉丽十分谦虚,她认为,企业本身的效益来自于市场需求,订单量也影响着她们与当地农户的合作程度,要做到稳定的带动很难,所以手工艺的带动效果并不是最明显的,“有时组织培训好了绣娘,但是市场订单迟迟不来,到最后只能看着绣娘一个个离开外出打工,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无奈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市场的无力。”李蓉丽说。
这么多年,李蓉丽一直在用她的热爱与她所谓的那些“被动”能量,坚守着她的企业和承担着她身上的责任,在空闲时间,她积极响应各级政府、机构、高校组织的邀请,为培训开展讲座,让更多的人喜欢民族手工艺文化是她的初衷,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手工艺产业的带动,她说:“拼尽力量让公司越做越强,只要能让当地老百姓生活有所改变,无论多少,我都会不遗余力。”
她与她的“火草”
2016年,李蓉丽得知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百名人才”项目,并进行申报,于2017年正式授牌。她说:“在进入项目后,才得知省民族宗教委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有一个成系统的扶持体系,跟我们企业所做的事正好对接上了,省民族宗教委对我们的企业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和支持。对于我们这种民营企业,做了很多年都是因为自己喜欢,靠着满腔的情怀,如今能获得政府方面的资金支持,这既是实际的帮助,也是价值上的认可,精神上的鼓励。”
如果说当初创办企业是源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那么进入“百名人才”项目,则给了李蓉丽对所做事业一个深刻的思考和总结,这对于她是另一种升华。现在的她对公司未来有一个更大胆且宏大的规划,想打造一个从源头至末端的产业链条——火草文化。
火草是我国特有的植物,主要生长于云南海拔1800米至3200米的山区,历史记载用火草捻线织成的布透气性和保暖性都很好,李蓉丽无论是从商业或是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都有她独特的眼光,这也许就是这些年对文化坚守的回馈。她说:“能真正发掘到一个具有地道云南的文化象征,是我一直在想却又不敢奢望的事情,如今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我才敢冒险尝试构造这张火草文化蓝图。希望能拾取云南人的火草情结,也能让更多人知道云南的火草文化。”
李蓉丽是一个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人,在你我都认为火草项目还在规划阶段的时候,她已经初步完成了火草纺织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在多方沟通协调下,现已和英国手工艺协会达成合作,目前准备在丽江市永胜县规划实验种植基地。她告诉我:“火草生长环境特殊,在我省适合种植火草的地方,同时大多都是贫困地区,如果说我们之前通过刺绣手工艺的带动作用是有限的,那么火草产业链的建成将会产生更多更大的实际带动作用,这也是我想做这件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年”是火草项目从起步到面向市场所需的最短时间,也是李蓉丽忙碌而焦虑等待的时间,当决定启动火草项目后,李蓉丽多次寻找各方面专家咨询火草种植技术,辗转各地考察选择试验种植基地,任何事她都亲力亲为,这些都是她的认真细致可以做到的,可是只要想到未来即将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她就压力倍增,这也成为了让李蓉丽眉间难舒的焦虑,就如她所说:“一切就这样冲动地开始了,途中虽有后怕,但是此时的我痛并快乐着,当所有人都问我下一步打算怎么做时,我真的不知道,我只能说拼尽全力走着瞧。”
人的能量有多大,自己从来不知道,这就是李蓉丽的故事,在这条路上,走得越久心就越大,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背着情怀出发的她,终不止于情怀。
2024年09月22日 07:07
2024年09月21日 07:23
2024年09月21日 06:53
2024年09月20日 17:13
2024年09月20日 17:12
2024年09月20日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