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原题:闽商在滇创业录 系列报道之二 丁嘉龙:商海之路越走越宽广
编者按:
经年漂泊,他乡已是故乡。商海无涯,脚步渐行渐远。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闽商赴滇创业拼搏,在彩云之南的热土上挥洒激情和汗水,奉献青春和智慧。他们在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商海驰骋的传奇人生。
建功新时代,奋斗赢未来。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展现广大闽商在滇精神风貌,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本报特别策划推出“闽商在滇创业录”系列报道,以飨读者。本期刊出第二篇报道《丁嘉龙:商海之路越走越宽广》。
19岁离开故乡福建,出走云南打拼创业,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昆明市福建晋江商会党支部书记丁嘉龙,在云南商界有着另外一个响亮身份——云南保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云南做外贸生意,他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从商近40年来,丁嘉龙先后经手或掌舵的公司有10余个,商业步履涉及外贸、食品加工、房地产投资开发、橡胶种植加工及产品销售等多个领域。
“人一辈子不能碌碌无为,人一定要有奉献精神。”正是循着这样的信念坚守,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踏足云南“淘金”的“敢为天下先”的优秀闽商代表之一,丁嘉龙的商海生涯充满了令人敬仰的传奇色彩。
用丁嘉龙的话说,“闯一闯、试一试,就是一辈子。一辈子都在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做贡献。虽然经历了一些艰辛,但总算有所成就”。
改革开放第一批“弄潮儿”
初识丁嘉龙,是2019年夏天在万达·昆明双塔写字楼46楼的一间敞亮开阔的办公室里。这位粗布大衣装束的在滇闽商优秀代表,一见记者的到来就连忙起身热情迎接。
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丁嘉龙顺手提起一支水烟筒,自然娴熟地点上一根烟,便如见故友般向记者娓娓道来。
1979年年初,改革开放才几个月时间,年仅19岁,连汉语都还不会说的丁嘉龙,就凭着敢闯敢干的胆识与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以及“一定要走出去”的强烈信念,只身来到云南,开启了自己跌宕起伏的商业传奇人生。
在昆明市福建晋江商会的数百闽商圈子里,大家习惯将丁嘉龙这位老大哥称为“老革命”。
对于这样的称谓,如今丁嘉龙也坦然接受。正如他所言,“我们确实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到云南并走向全国打拼创业、下海经商的福建人,目前在云南和我年纪差不多的福建人也为数不多。”
初到云南,丁嘉龙靠在西双版纳一带做边贸生意起家。回想当时的岁月,他深深吸了一口水烟筒后说,“确实辛苦!”室内缭绕的烟圈,久久不能散去。
“改革开放之初,云南的交通环境与老家沿海地区相比,确实太糟糕了。当时,从昆明到瑞丽,要辗转5天才能到达。”丁嘉龙回忆说。
继边贸生意的“小打小闹”之后,1998年前后,丁嘉龙开始涉足食品加工及对外贸易行业,并成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公司——云南保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曾在云南省食品行业市场名噪一时,并稳健发展至今。
2003年,丁嘉龙开始涉足境外替代种植领域,在老挝、缅甸等地大力发展橡胶种植加工产业。此后,他逐步涉足房地产投资开发、境外园区开发等多个领域。
如今,老当益壮的丁嘉龙正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步伐,沿着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轨迹奋斗不止。
见证云南建设发展历程
在丁嘉龙看来,云南有着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这,也是他远离故土来滇打拼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说得一口流利的“云南话”,且已定居西双版纳的丁嘉龙,早已把云南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用他的话说,“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交与云南相伴,并见证了云南几十年间突飞猛进的建设发展历程。”
在丁嘉龙的眼里,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高速发展,云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了历史性的飞跃,“真正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远省份,发展成为了一个充满无限活力与机遇的新时代的经济前沿省份”。
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正确指引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地缘优势,近年来,丁嘉龙先后在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成功拿地10多万亩,与当地政府携手开展房地产投资开发、产业园区建设等多领域合作,在“走出去”的发展道路上渐行渐远。
作为一名在改革开放后的云南商海中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革命”,丁嘉龙对云南的商业环境及产业布局现状也深谙于心。在他看来,“这些年,云南的发展确实耽误了一些时间,错过了一些好时机,但目前国家对云南的定位及云南的宏观发展战略都是清晰明确、不折不扣的。未来,云南的发展一定要走出去。”(记者 孔垂炼)
2024年09月22日 07:07
2024年09月21日 07:23
2024年09月21日 06:53
2024年09月20日 17:13
2024年09月20日 17:12
2024年09月20日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