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编者按:在云南的一些地方,山高路远,环境恶劣,除了土豆、荷兰豆、玉米,也不适合种植其他经济作物。让这样的地方发展产业无疑是一个难题,云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委网信办”)挂职洱源县委副书记、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龚飞,洱源县牛街乡党委、乡政府以及驻福和村扶贫工作队员们在产业发展和易地搬迁上下工夫。依托当地特有的“开花洋芋”,改良马铃薯品质,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有效手段之一,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产业扶贫新模式,让“县有示范、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成为现实,打造品牌、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使村民能早日致富奔小康。
中共洱源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余利斌告诉本报记者:“通过走村串寨,了解民情、村情、寻找适合全村发展的突破口,让老百姓脱贫并且不返贫,采取产业扶贫这条道路,主要通过提升老产业来发展新产业,采取与公司合作的模式来发展荷兰豆、白芸豆等订单农业,让种植户增加收入,使老百姓在脱贫的路上越走越宽,生活越来越富裕。”
经过帮扶后,当地的洋芋产业发展的怎么样了?村民的生活有变化吗?
5月30日,本报记者随同余利斌在牛街乡福和村进行了调查采访。
洱源县牛街乡福和村党总支副书记龚玉明(左一)向中共洱源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余利斌介绍产业发展。 李忠 摄
同一片黄土地,今日不同往昔;同一片蓝天下,不同的是2万多牛街人的精气神。大理州洱源县最北端马鞍山峡谷中,有一个叫福和的村子。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全村平均海拔2700多米,最高处海拔达到3100米。由于常年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缺少产业支撑,福和村8个自然村279户,贫困户数量占全村人口的44%。福和一直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大理洱源县把福和列为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作为洱源县重点帮扶的“脱贫摘帽”村,省委网信办也把福和定为了精准扶贫点。
在洱源县牛街乡,有一个新建成的小山村,这里,一排排新房依山而建,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村民们洋溢着喜悦的面容……34栋白族民居依山而建,沿着洱鹤线西赤坡顺坡而上,宽阔的柏油路通往家家户户,周边绿树掩映,村前土地刚刚播种上甜脆豌豆、白芸豆,村后半山坡,还有集中搭建的牲畜棚……如今的洱源县牛街乡福和北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派美丽宜居新农村景象。
谁曾想到,3年前村中道路不通,住地经常渗水、滑坡,院心、围墙有局部下沉且有明显裂痕的贫困村,如今会变成这般模样,这就是山里的幸福村——福和村。
搬新家住新房脱贫路上新希望
2016年2月,福和北村七组、八组村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全村搬迁至洱鹤线西赤坡上,村中34户191位村民,大部分都住上了2层高、平均占地130平方米的新房。搬迁后的福和北村,村前耕地成片,村后牲畜棚牛羊成群,山中耕种传统农作物的旱地,距离村落仅2公里距离,村民们生活、生产变得十分方便。
回想起村中3年来的变化,在福和北村八组居住了36年的罗瑞福,如同做梦一样。
在他的记忆里,从前通往村子的道路均是不足两米的土路,村中大部分是土坯房,那时候从家中到镇上21公里的距离,坐拖拉机要2小时左右才到,孩子们上学要走40分钟山路才能坐车,房屋凌乱、道路不通、设施简陋、人畜混住,是这个村子常见的光景。
自从村子被纳入易地搬迁的行列后,罗瑞福与村民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帮助下成立起建房理事会,通过统一选址、抱团建房、亲友帮建等形式,建造起了新住宅。经过10个月努力,34栋风格明显、厨卫入户、人畜分离、通风向阳、方便生产与生活的新房,在赤西坡安然矗立。曾经的危房通过土地转换,变成了村民们的耕地,而村民地段较好的耕地,则变成了村民们安居乐业的新宅。
让种植户吃了“定心丸”
有一首歌叫《小洋芋、金蛋蛋》,歌词是:“我是马铃薯,昵称金蛋蛋,身材圆溜溜,好吃又好看,五湖四海是我家,黄土黑土不挑拣,生就是个被吃货,愿为百姓做奉献,家家走上致富路……”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坚持以地易地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解决好群众搬离穷窝险窝后增收致富的大问题,余利斌说,围绕“搬出来以后怎么办”,洱源县加大对搬迁农户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方面的帮扶力度,解决好他们的长远生计问题,让搬迁群众既能安居还能乐业,培育新产业让村民不返贫,发展种植荷兰豆、白芸豆产业。
村民搬迁完毕后,罗瑞福的妻子在驻村工作队员的引导和鼓励下,通过一系列技能培训及业务指导,已经在广州一处手电筒厂打工,而罗瑞福则留在家中照顾孩子与父亲,种起了洋芋、荷兰豆、白芸豆及甜脆豌豆等农作物。
在“支部+企业+农户”模式的引领下,福和村正从曾经的单一传统种植业,转变为传统农业与订单农业混种的新模式,罗瑞福现在种植的荷兰豆、白芸豆及甜脆豌豆,便是近几年来村子与企业发展的新兴订单农业。
中午刚吃过饭,趁着孩子在家中休息,罗瑞福来到离家800米距离的甜脆豌豆种植地里,查看豆苗情况并给豆苗灌水,小心翼翼地照看仅几厘米高的豆苗。
看着眼前的田地,罗瑞福说:“这些豆苗两个星期以前才种下地,现在长势不错,等6月份全部采摘完毕后,3亩左右的甜脆豌豆,能为全家增加1万多元收入,到了6月荷兰豆播种下地,成熟采摘完又是一笔可观收入。”
从前,罗瑞福家一直种植洋芋、玉米等传统作物,每年收入仅2万元左右,自从2017年村中引进玉溪澄江恒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种植订单后,罗瑞福及村民们在技术指导员的示范下,种起了荷兰豆、白芸豆等订单农作物,荷兰豆成熟时,企业会按照6元每公斤的合同价收购,保证每户亩产在4000元以上,并解决销售问题。
截至2018年底,村中种植荷兰豆合同农户已达到140多户,面积约270亩,产值达120万元。
盘活“四种两养”产业链
要不是搬出了这深山穷窝,罗瑞福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这满山跑的土鸡竟然在城里能卖上二三十元一斤!这家家户户都养着一两头留着过年才杀的土猪,竟然也是城里人餐桌上的珍品。罗瑞福好像突然开了眼、长了心,禁不住的感叹——
找好致富的路子,“泥蛋子”变身“金豆子”。今年,罗瑞福家中的14亩耕地,除了传统农作物外,还种上了2亩荷兰豆、4.5亩白芸豆以及3亩甜脆豌豆。他初步算了笔账,今年家中农作物收入大概在5万元,加上妻子外出打工收入,全家经济有望破9万元大关,相比前几年全家2万多元的收入,经济状况好了很多。
省委网信办驻福和村扶贫工作队潘祥顺告诉本报记者:“除现在引入的荷兰豆、白芸豆等订单农业外,传统农作物洋芋早在2016年便与企业签订,采取订单方式扶持种植,村民们种植的‘丽薯六号’种薯远销德宏、怒江等地,户均能增收8000多元。”
目前,福和村村民们外出务工收入加上订单农业、传统种植、中草药、养殖牲畜等收入,搬迁点户均收入已达到9万元左右。今年,村中除了引进甜脆豌豆进行订单农业种植外,村中群众还计划申报种植650亩荷兰豆,预计产值在300万元左右。
2016年底,福和村正式退出贫困村,真正成为一个逐渐发展壮大的美丽宜居新农村,如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3户8人,全村贫困发生率为0.51%,村民们的日子正越过越好。
“树立品牌,打开市场,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通过‘四种两养’扶贫产业链,盘活产业群,真正走出一条属于牛街乡人民致富的产业路。”洱源县牛街乡党委书记朱灿忠说。
近年来,洋芋作为主食的呼声越来越高,洋芋深加工后的食用品类也越来越多,洋芋在市场上需求量日益增大,可谓是逐步走俏食品界。相信福和村的小洋芋们,也将成为市场的生力军,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一条致富路。 (记者 刘书贵)
2024年09月22日 07:07
2024年09月21日 07:23
2024年09月21日 06:53
2024年09月20日 17:13
2024年09月20日 17:12
2024年09月20日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