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产业 | 多元特色产业托举云南乡村振兴梦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3-11-27 15:32:43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云南各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亮点产业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并深入走访了多个县(市、区),详细了解我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情况。

  《云南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实施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强化政治担当,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鲜明导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的云岭大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支支肉牛养殖大军,一个个养羊专业户和水果、蔬菜种植户持续涌现,全省各地正以不同的产业彩笔,共同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高远谋划

  特色畜牧业快速发展

  风和日丽,草青牛肥。云岭大地处处呈现出大力发展壮大养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壮观景象。

  走进普洱市澜沧县、镇沅县等地的肉牛养殖场,“哞哞”声此起彼伏,一座座宽敞整齐的高标准养殖圈舍连片排列。棚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或嚼食草料、或闭目养神,养牛人在一旁配料、拌料、添料加草,忙得乐在其中。

  澜沧县的一个养牛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云岭牛”养殖业,带动上百户农户增收,每户纯收入超万元。

  普洱市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畜牧师李才勇告诉记者,近年来,普洱市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把牛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着力建基地、育良种、延链条、增效益,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加入养牛行列中。如今,参与牛产业发展的农户过上了甜蜜的“牛日子”。

  昭通是云南省传统的畜牧业大市,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昭通黄牛、乌金猪、云南半细毛羊、威信白山羊、盐津乌骨鸡等品种享誉省内外。

  “我家每年卖两次羊,每次卖50只至60只。一年下来,卖羊的收入在20万元以上,不愁销路。”楚雄州双柏县独田乡大水田村委会百合箐村民杨春发,是当地有名的养羊大户,谈及发家致富之道,他笑容满面。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黄必志表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要充分利用好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发挥人无我有的特殊优势,为农民找到发展产业的出路,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黄必志介绍,中国有肉牛资源品种52个,云南有16个,占30.7%。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地方资源育成4个肉牛新品种,云南育成了1个,即如今受市场青睐的“云岭牛”。

  据了解,2016年以来,云南“云岭牛”已累计提供冻精100多万剂、种牛3万多头,有效改良云南周边牛50万头,实现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处长刘亚林介绍,按照《“十四五”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划,云南制定了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的转变,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措施。

  在《意见》出台基础上,云南相继出台了《金融助力云南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云南省奶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

  针对畜牧产业发展,云南省还相继制定了“猪九条”“牛九条”,从金融助力、财政奖补等方面予以支持。

  上述政策与措施的实施,使全省畜牧产业发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云岭牛”“云上黑山羊”“大河乌猪”等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知名品牌,正大、新希望、温氏等一批企业相继落地云南投资发展。

  统筹兼顾

  特色种植业节节攀升

  “山上摘水果,山下拾蔬菜,蔬果打包销省外。”这是云岭各地果农、菜农时常唠嗑的话。

  时下,昭通市昭阳区的“昭阳红”苹果、玉溪市新平县和华宁县的“高原橙”“褚氏”等特色蔬果正大量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云南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抓实特色种植业,在出台相关政策基础上,制定了“1+10+3”发展措施。为坚持统筹兼顾谋发展,省委、省政府坚持一个产业成立一个专班、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制定实施一个三年行动方案、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运行一个定期调度机制,打造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玉溪市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拓宽群众增收路。易门元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集中流转浦贝乡2046亩土地发展石榴种植,带动周边226户农户就业,农户年增收3000余元。

  红河州泸西县通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把各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有4个,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5724元。

  临沧市围绕“茶、果、糖、菜”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着力发展茶叶初制所、农业初加工,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市场开发力度,引进实力强、产业链完善、联农带农潜力足的涉农规模型企业44家,累计培育本地龙头企业28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28个,龙头企业“一村(行政村)一帮带”。

  持续增收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重要标志。以产业振兴带动脱贫群众致富的典型案例,在云南还有很多。

  蔬菜产业是云南优势特色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的传统产业。云南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调”优质基地,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出口基地,在全国蔬菜保供中地位凸显。

  省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昆明试验站站长和江明表示,云南蔬菜因气候资源和政策规划等赋能,产业呈现新品种、新种植、新模式和菜农增收快等亮点,“云菜”发展多年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云南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越来越有奔头。

  多点开花

  乡村旅游业持续壮大

  近年来,云南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按照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的总体思路,全省各地乡村旅游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截至2022年底,全省各地在现有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村(镇)的基础上,遴选打造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0个、重点镇6个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储备名单5个,以及乡村地域内国家A级旅游景区493个。

  同时,推动建设云南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330个、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200个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试点17个,带动发展全省乡村旅游村(镇)4337个、乡村旅游合作社2761个、乡村旅游经营户10万余户,带动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2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450万余人,带动120余万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今年6月,云南在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1月至9月,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2%、49.2%,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38.5%、115.2%。

  按照相关规划,下一步,云南省还将推出一批“旅游+休闲农业”“旅游+农耕文化”“旅游+研学”“旅游+土特产”“旅游+康养”“旅游+美食”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把乡村“沉睡的好资源”变为“致富的活资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记者 张珂 鲁宽)

责任编辑:刘赛娇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排名全省第8位;产业投资增长21.8%,占比达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排名全省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3%,排名全省第8位

2024年02月28日 15:26

目前,快递是物流领域综合运输组合效率最高、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最高、性价比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业态之一,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