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太好了,我可以喝着真正的古树茶了!”1年前,这是接到要去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挂钩扶贫点——临沧市邦东乡璋珍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消息时,李庆红的第一反应。
揣着这份欣喜和期待,小李踏上了前往扶贫点报到的旅程。璋珍村距临沧市50多公里,离昔归茶核心区忙麓山直线距离7公里,“璋珍”来源于傣语“大象睡觉的地方”,喻意吉祥。
为了更好开展工作,来之前,小李做足了功课,幻想着在错落有致的山村小院、清新自然的田园景色、沁人心脾的古树茶、前景大好的茶业经济中大展拳脚。
小伙子对接下来的驻村工作充满了自信。可还没到一半,穿行在云山雾罩半山腰的惊险、崎岖颠簸的山路和翻江倒海的晕车呕吐,让出发前信心满怀的斗志骤减。
短短50多公里的路程,翻越了10多座大山,走了2个多小时,下车时浑身骨头都快散架了。才来就遇到这么个“下马威”,小李清醒地意识到,接下来的驻村工作远非想象中轻松。
璋珍初见
安顿好一切,小李很快开始了自己的驻村工作,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璋珍村的茶树普查工作。
从老队员那里,小李了解了更多关于璋珍村和璋珍茶的故事:璋珍村属于山区,平均海拔1700米,年均气温16℃,雨量充沛,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有着“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绝佳地理环境优势。
全村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2015年贫困率高达52.58%。自中国银行挂钩该村以来,一直致力打造茶叶产业经济,全力帮助当地走上“茶山”变“金山”的致富路。
当前的驻村扶贫的工作重点是着力打造璋珍茶品牌,提升茶叶品质和附加值,最终实现璋珍村的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这第一步便是摸清全村的古茶树资源,也就是开展茶树普查。
深山寻茶
接下来的日子,驻村工作队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开始了在1260多亩茶园中地毯式搜索的“山野生活”。
小李跟随的是茶农老兰——兰思龙所在的这支普查小分队。茶山又高又陡,伴着雨后的稀泥和满山的云雾,一走便是几个小时。
老兰经常边走边和大家交谈自己的茶人生活,言谈中充满了对璋珍“好茶也怕巷子深”的惋惜与困惑。
碰巧遇到老兰采茶的日子,队员们还可以见识见识地道茶山人采茶、制茶的大场面。只见老兰麻利爬上自家茶树,采下牙尖新发的最为鲜嫩的几片叶子,放在随身的竹筐里,积满一筐,就马上下山,照村里流传下来的制茶方法进行萎凋—炒茶—揉捻—理条—晒干。
在当地,茶农们都习惯于这种纯人工的方式加工茶叶,产出毛料,进行出售。其实老兰也知道,因为出售的只是成品茶的原材料,辛苦一年,全家在茶叶是上赚不了多少钱的。
不过,在祖祖辈辈习以为常的以茶为生、与茶为伴的生活方式面前,收益多少他们看得不太重要。
林间品味
茶圣陆羽的《茶经》曾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璋珍便是“烂石生好茶”的典型代表。璋珍古茶园,四周群山环绕,茶树与岩石混生,可谓奇景。
普查间隙,老兰也会带着新制的茶叶给大家尝鲜,在深山密林下细品古树茶,十分解乏,似乎更能体会古人饮茶“饮罢两腋清风生,飘飘乎御仙”的感受。
小李说,这是他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普查工作中最为期待的一刻。璋珍茶属邦东乡大叶茶,1982年被国家茶科所列为优良品种。
璋珍茶开汤,汤色金黄清亮,入口即香,无杂味,味甘,三泡后回甘更明显,香气高锐,滋味厚重,两颊与舌底生津,舌面感觉微涩,但化得很快。四至六泡香气如兰,冰糖香渐显,茶气十足却汤感柔顺。七泡后汤色几乎未变,淳厚,味更佳,喉韵深,回味悠长。十泡后水渐淡,甜味稍减,回甘好,冰糖香尚存。
一段时间下来,普查队员们听着老兰的讲解和指点,已经轻松解码了璋珍茶的滋味密码,向同事、客户推荐起来都是头头是道,俨然成了半个璋珍茶人。
茶香待识
在这样有苦有乐的别样体验中,普查工作的走访、考察、观察、测量、照像、采集标本、查阅史料记载等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每天晚上回到村委会,大家依然干劲十足地将普查数据录入系统,认真计算古茶树树龄,不断总结经验和规律、改进工作方法。
在普查中,除了完成普查工作任务外,普查组还注意了解当地的茶叶生产情况,为当地群众传授科学管理新、老茶园的一些基础知识,宣传古茶树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普洱茶爱好者来说,邦东古树茶这个名号再熟悉不过。作为临沧普洱茶的主要产区之一,邦东茶以其有机生态、茶气强劲、口感含蓄富于变化而被众多普洱茶爱好者所推崇。
但除了名声在外的“邦东三杰”外,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翻腾缱绻的邦东云海深处还蛰伏着一款邦东茶的后起之秀——璋珍茶,等待更多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大家都期盼着璋珍古茶树挂上身份证,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加工、新颖的销售和推广,走出大山,让更多人喜欢。(记者 彭 波)
2024年09月22日 07:07
2024年09月21日 07:23
2024年09月21日 06:53
2024年09月20日 17:13
2024年09月20日 17:12
2024年09月20日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