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青山美啊青山美,青山为何美?满山花红青山美;江河美啊江河美,江河为何美?游鱼戏水江河美;田园美啊田园美,田园为何美?油菜花开田园美……”这首传遍云岭大地的云南酒歌,形象地描绘出了全省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多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简称“省农科院”)紧紧围绕支撑服务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这一主题,紧扣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目标,牢牢牵住解决科研和转化“两张皮”问题的“牛鼻子”,扩开科技成果转化思路,规范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聚焦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咖啡、蔗糖、中药材、水稻、麦类、马铃薯等优势产业,选育高产优质品种,研发绿色高效技术,开展精准监测检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强化科技对云南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引领,谱写了一曲曲科技服务“三农”的时代壮歌。
科技之花盛开云岭大地,“云花”俏、“云果”甜、“云蔬”鲜、“云茶”香、“云药”纯……产业越做越强,家园越来越美。
科技引路加快“云品”飘香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是云南人民不懈追求的产业梦想。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打造名优产品,围绕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做好“特色”文章,加快形成品牌集群效应,形成一批具有云南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云南名品”。
如何加快“云南名品”形成,让“云品”更加芬芳?作为省政府直属的多学科、综合性、公益性的农业科研机构,省农科院始终坚持面向“三农”守初心、服务“三农”担使命,通过攻关一个个科研命题,破解一个个科技难题,推广一项项科技技术,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有力支撑。
在云南,茶产业这一经历长期发展的传统特色产业,既是“一片绿叶、衣食万户”的高效产业,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绿色产业和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民生产业。作为世界茶树的核心发源地,全省有15个州市100多个县(市、区)产茶,涉茶人口1100多万,“云茶”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茶”的采摘面积、产量、综合产值均居全国前列。
云南省委、省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重点产业来抓,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打造“千亿云茶”。在“云茶”由大到强的转变中,科技作为最根本的驱动力,作用不容小觑。
至今,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茶叶研究机构,扎根勐海县已有81年之久。在这里,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收集保存茶组植物28个种、3个变种和7种非茶组植物的各类茶资源2600余份,是我国大叶茶树种质资源保存份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活体保存库;在这里,选育出30多个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在省内推广应用的茶树良种几乎全部由该所选育,其中“云抗10号”在全省推广种植160万亩,是我省最主要的茶树品种,勐海大叶茶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紫娟”“云茶1号”是我国首批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茶树品种;在这里,研发出“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推广技术,在全省重点茶区推广200多万亩;研制开发出“云海白毫”“佛香茶”“滇红香曲”“滇红金针”“紫云红”等产品,多次荣获国家和省茶叶博览会大奖。
数十年来,茶叶所虽数次更名,却始终如一株枝繁叶茂的古茶树坚守着茶叶科研的发展,不断擦亮云茶招牌,历久弥香。如今,省农科院茶叶所已是享誉业界内外的云南省茶叶科技创新研发中心、茶叶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的中坚力量和支撑云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通过科技的滋润,“云茶”在茶树资源、新品种选育、茶树栽培与植保及茶叶加工、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等方面不断突破,正从一产独优迈向三产融合,缕缕茶香沁人心脾。
中国花卉看云南。“云花”,是云南省重点打造的另一个“千亿级”产业。作为全球三大新兴花卉产区之一和全球第二的鲜切花交易中心,目前云南鲜切花种植面积全球第一,外销额全球第二,占有中国70%以上市场份额,全球人均“云花”1.5枝。
如何让“云花”更俏?近年来,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简称“花卉所”)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创新模式,通过建立开放融合研发与服务平台、实施产业导向的科企协同创新、优化人才激励评价机制等方式,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及转化体系,不仅畅通了研发与应用的通道,而且加快了“科技云花”“数字云花”的开花结果步伐。
截至目前,花卉所已选育花卉新品种317个,已获授权236个,其中国际授权3个,申请专利190项,研制国家、行业等标准6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一等奖6项,在品种、技术、标准等成果方面居全国第一。
在不胜枚举的花卉所科技创新案例中,“云科爱园艺众创空间”得到了省部级领导高度评价;依托“砚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红河现代花卉产业园区”,通过“政府+花卉所+企业+农户+电商”模式,在砚山建立的122亩“中-荷国际花卉双创园”,构建“玻璃温室+智能环控+肥水循环”等生产模式,彩色马蹄莲创造了亩产价值120万元的高产纪录;泸西县白水镇30亩“非洲菊绿色高效无土容器栽培技术示范基地”,非洲菊亩产超15万元,拍卖最高价达2元/支,创造历史新高。同时,通过技术辐射,带动泸西金马镇四个村委会2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月均增收1800元—3500元。
据统计,仅2016年到2018年的4年间,花卉所的科技成果就在我国西南、华东、华北、华中等花卉生产区,以及马来西亚、越南等国规模化应用,产品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实现产值115.20亿元,带动5万余户花农脱贫致富;在云南推广面积12.5万亩,新增产值1.26亿元,在我省花卉主产区培训花农及技术人员1.2万余人次,转化新品种、新技术32项,其中独家转让专利4项和花卉新品种8个。花卉所新品种、新技术覆盖我省花卉主要产区的80%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科技服务助力产业扶贫
8月的烈日下,瑞丽市勐秀乡芒冒村的柠檬示范种植基地里,数千亩柠檬树给山坡披上了绿装,包着袋子的柠檬果沉甸甸地挂满了枝头,呈现出一片丰收在望的大美景象。
“经历了10余年的徘徊摸索,瑞丽柠檬如今确立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营销、专业化发展的目标,进入了良好的发展轨道,全市种植投产面积近万亩,种植户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瑞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展望柠檬产业发展,直言柠檬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然而,这个如今被称为脱贫果、致富果、黄金果的“瑞丽柠檬”,过去却是令人头疼的“公母树”。
“瑞丽市柠檬产业发展较早,但前期由于没有重视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的指导作用,引进的柠檬种品种不适应当地种植,许多果农种植了5年仍未开花结果,并且种源带毒不健康,产量低,优质果率不足30%,导致企业无法收购,严重影响了果农积极性。”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岳建强介绍说,2004年,在产业发展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当时仍是省农科院甘蔗所瑞丽育种站的团队成员临危受命,开启了“拯救”柠檬产业的科技服务之路。
以2万元的项目启动经费起家,团队带头人岳建强迅速在全国范围内组成一支专业的科技团队,围绕瑞丽柠檬产业开展品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到采后与加工等全方位的调查,形成了上万字的产业调查报告,成功破解了瑞丽柠檬产业的发展困境,制定了正确的发展策略。
10多年来,这个专业服务柠檬产业化的技术创新团队先后完成了构建柠檬良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运用、柠檬优良无病毒苗快繁及病毒检测技术体系、云南的柠檬早结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柠檬绿色周年防控技术体系等多项科研成果。
其中,2011年,团队科研成果“云柠一号”通过云南省林木品种委员会审定,成为我国唯一一个获得该项审定的柠檬品种,被列为农业部“十二五”主导品种,在全省柠檬产区种植率达90%以上。2014年,该项技术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7年,团队科研项目“以矿物油为核心的低毒高效的周年综合绿色防控植保方案”,解决了以往生产中让农户头疼的红蜘蛛危害的难题。
扎根边疆,精心科研,倾情服务。在支撑产业发展过程中,该团队还与企业、政府相关部门一起,开展了科技创新集成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累计培训柠檬专职技术人员4200人次,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培训3800人次,科技示范户300户,培训种植户35000人次,印发科技培训资料31800份(册),完成柠檬基地核心示范样板5000余亩,辐射带动云南8万多亩柠檬生产。
窥斑见豹。在科技的服务和支撑下,越来越多的“云果”产业由酸见甜,硕果盈枝。这一历程,同时也更加坚定了省农科院“笃耕云岭、致慧民生”的科研匠心。
用科研之力撬动产业发展,以科技之源浇灌农民丰收。产业扶贫成为省农科院助力全省脱贫攻坚的“定盘星”“压舱石”。
在挂钩扶贫过程中,省农科院按照“聚焦顺南村、服务凤山镇、辐射景谷县”的总体思路,每年在景谷县开展新品种示范推广5000亩以上,并不断探索林下种植、种养结合等新模式,有力带动当地农民脱贫增收。同时注重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加大对景谷县的科技服务与培训力度,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区。2015年以来,全院在景谷县的定点扶贫连续4年被考核为优秀。2019年4月30日,省政府宣布景谷县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实地评估检查,顺利脱贫摘帽。
在科技服务“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实践中,省农科院积极探索技术帮扶和科技支撑、引领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自2015年以来,累计选派科技人员1395人次,100%覆盖我省88个集中连片特设困难县,开展“三区”科技服务工作。在2016年组建科技进藏服务团的基础上,2018年又组建院产业技术服务团深入88个贫困县开展科技指导服务,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制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帮助贫困地区找准问题,并及时组织80余名专家,围绕云南主要粮油作物、经济作物、食用菌、中药材、特色林果、畜牧水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遴选80项农村产业的实用科学技术,编制印刷《云南农村科技扶贫手册》,以科技支撑服务贫困地区产业发展。2019年,省农科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科技扶贫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举全院之力为云南“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提供了农业科技支撑。
成果转化架通“致富桥”
“这种由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从台湾引入的青枣,不仅外观鲜亮、光泽度好,而且糖分高,品质好,十分好卖。”盛夏时节,元谋县黄瓜园镇点连村委会下点连村成片的青枣园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看着一串串在阳光下闪烁的青枣,忙碌于枣园里的果农李艳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家种植了20多亩青枣,亩产超过3.5吨,年纯收入有30多万元呢。”
规模种植,连片防治,统一管理,集中收购。2018年,黄瓜园镇种植青枣面积达15876亩,其中示范区连片种植青枣达10000亩,青枣销售收入31752万元,人均纯收入14632元,占全镇农业总收入55.6%。
作为全省果蔬生产大县,青枣种植的成功,只是元谋果蔬产业发展的冰山一隅。如今,在科技的引领和保障下,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发展优质绿色果蔬产业,盖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均表示,这是热区所多年坚持不懈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给热区人民架起了产业致富的桥梁。
“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把成果留给广大农村和农民。”这是省农科院长期以来的使命共识。科研成果,只有不断转化应用和推广,才能从实验室走向广袤大地,发挥强大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省农科院不断健全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出台了成果转化收入分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有关文件,畅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进一步激发出全院各部门、各研究所特别是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年均超过3000万亩,年新增农业效益25亿元以上。其中,新品种应用推广超过1700万亩,技术应用面积超过1300万亩。玉米、水稻、小麦、油菜、茶叶、甘蔗、大麦(啤酒大麦和饲料大麦)、马铃薯、花卉、芒果等品种走进千家万户,在云岭大地生根结果,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一大批由省农科院带头创新的农业技术,如花卉品种种苗繁良技术、有机生态茶园技术、咖啡密植技术、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双减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烟草土肥技术、甘蔗轻简技术、脱毒健康种苗技术等,为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科研永无止境,创新须更奋进。“十二五”以来,省农科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6项,通过国家和省级审(认、鉴)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345个,国审品种数占全省的100%;新品种保护授权126项、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349项。全院年均成果转化面积22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30亿元以上。
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省农科院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为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到2035年,基本完成现代化建设,在低纬高原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总体上处于世界并跑水平,在部分特色领域达到领跑水平;到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院,在低纬高原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总体上处于世界领跑与并跑并重,特色领域以领跑为主的水平。”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省农科院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团队、条件平台、党的建设“五大工程”,着力推进低纬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奋力谱写科技支撑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新篇章。(杨涛源 马嘉伟 曾江 陈艳林)
2024年09月22日 07:07
2024年09月21日 07:23
2024年09月21日 06:53
2024年09月20日 17:13
2024年09月20日 17:12
2024年09月20日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