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原标题:我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以生态之笔绘就美丽云南新画卷
2023年
●全省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7.5%、位居全国前列
●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稳中向好,六大水系出境跨境断面水质100%达标
●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7%
2017年至今
●全省共获命名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近年来,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整改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切实维护生态安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据省生态环境厅消息,2023年,全省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7.5%、位居全国前列;保山市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被国务院通报表彰;曲靖市入选全国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我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重点细化部署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3场硬仗”和抓实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生态环境领域重点事项,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开展,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我省持续推动劣Ⅴ类水质断面脱劣攻坚,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4.1%、创历史最好,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稳中向好,六大水系出境跨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达标率为100%,赤水河(昭通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大理州茈碧湖成功入选全国2023年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河湖。
同期,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较2022年提升12个百分点。
此外,我省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同比大幅提高。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突出
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云南实践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以生态之笔绘就美丽云南新画卷。
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方面,2017年至今,我省共获命名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项总数排名全国第12位、西部地区第3位、西南地区第2位。其中,2023年共有7地获命名,是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以来云南省获命名数量最多的一年,实现全省16个州(市)辖区内都拥有“国字号”命名。其中,楚雄州大姚县、迪庆州维西县、曲靖市师宗县、文山州马关县、红河州红河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德宏州盈江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在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方面,16个地区被命名为2022年度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地区被命名为2023年度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此外,我省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对22个2014年、2017年获命名的两批云南省生态文明州(市)、县(市、区)开展复核,对16个通过复核的地区公告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前,全省共有40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生态安全屏障基础更加牢固
随着全省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持续深入推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亮点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底色愈发鲜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参与的氛围愈发浓厚,建设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目前,我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全省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33处,全省84.91%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等“旗舰动物”数量稳定增长。华盖木、漾濞槭等6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基于云南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云茶、云药、云花、云菌、云果、云畜、云鱼、云菜等高原特色农业,食品、生物制药、绿色能源以及生态旅游等产业得到大力培育和发展。
目前,我省已建立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启了“民族文化促进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云南模式。
我省还建设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网上博物馆,推出《生命之歌》《时空大折叠》《生命奇迹》等系列宣传产品,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记者 孔垂炼)
2024年08月15日 15:15
2024年08月15日 15:13
2024年08月15日 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