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添3个地质文化村,全省地质文化村(镇)已达4个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3-09-22 10:02:09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据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消息,9月19日,中国地质学会发布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等46个第三批地质文化村(镇)名单,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大洼村、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小锡板村、昭通市大关县黄连河村3个村成功入选。其中,大洼村被授予“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小锡板村、黄连河村被授予“地质文化村(挂牌筹建)”。继2022年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乡被授予“地质文化乡(挂牌筹建)”后,云南省现有4个地质文化村(镇)。

  “地质+自然教育”——禄丰大洼恐龙地质文化村

禄丰大洼恐龙地质文化村   禄丰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大洼恐龙地质文化村地处滇中腹地,龙的故乡、化石之仓——禄丰。东距昆明市90公里,高速、高铁贯通,交通十分便利。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群山环抱中的红色盆地里保存着全国最早的侏罗纪恐龙化石群——禄丰恐龙化石群。大洼村是“中国第一龙”的诞生地;石灰坝产出的晚中新世禄丰古狼,是世界著名的人科早期成员;种类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厚重历史积淀成的古迹古镇、旗帆鲜艳的红色文化遗产和务实求真的恐龙保护研究科学家精神,赋予了大洼地质文化村珍贵的自然教育素材和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

  从这里,沿着沙湾一步万年的侏罗纪寻龙步道,穿越时空之门,探寻早期恐龙演化的道路,领略侏罗纪5500万年的沧海桑田:这些保存精美绝伦的恐龙化石、承载岁月变迁的各种岩石、默默记录地球日志的地层、扭曲却坚韧的地质构造、丰富的石材和水资源,无一不在讲述着深邃的地球故事。

  在这里,清凉甘甜的禄丰锶泉、令人心旷神怡的腊玛温泉、宁静祥和的农庄、热情洋溢的民族节日和特色歌舞让人驻足;放眼望去,蜿蜓的河流缠绕着郁郁葱葱的农田,古老耕作的身影和先进的农业机械交相呼应,绿色生态的耕作带来香松酥软的东河香米、纯正浓郁的禄丰香醋和琳琅满目的时令果蔬;承载着“古道文化第一镇”的金山古镇和恐龙博物馆、恐龙科普基地、星宿桥、丰裕桥等名胜古迹与高速网络有机融合,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展现出古今辉映、民族融合、绿色生态的禄丰画卷。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这里,红色基因得以传承,红军长征过禄丰那股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得到弘扬;纪念金山铁道兵烈士陵园,发扬英雄创时局、逢山开坦途的成昆铁路精神;致敬数代科学家在禄丰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的“寻龙精神”和艰苦奋斗、务实求真的“科学家精神”。

  禄丰大洼地质文化村,孕育着影响力巨大的地质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厚重的茶马古道文化、富有科学内涵的恐龙文化、革命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这些元素丰富多彩、深度融合,正合力推动大洼有条不紊地发展成为宜居宣业新农村。

  “地质+生态旅游”——小锡板古金厂地质文化村

小锡板古金厂地质文化村   云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供图

  小锡板村肃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莲花塘乡,辖6个村庄,倚山傍河,分布于畴阳谷洼地内,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青水秀,气候宜人,面积6.66平方公里。交通便捷,紧邻高速公路出口,距省会昆明市350公里、州府文山市30公里。

  小锡板古金厂属云南典型砂金赋存地,其最早开发可追溯至秦汉,盛于元、明,是清滇南三大金厂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中央王朝重要财政来源,国家重点治理和开发的边疆地区。

  沧海桑田,资源富集。小锡板古金厂历经5亿年沧海桑田的变迁,8000万年来水与火的淬炼,6500万年来断裂的切割与重塑,形成厚达上万米的石灰岩层,隐伏的炙热岩浆,造就这里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和金、锑矿产遗迹资源。小锡板村坐落于喀斯特环形谷地中,犹如世外桃源。迎面的是“开天辟地”地裂缝构造刀劈斧削,中间是畴阳谷岩溶洼地峰丛参差田园错落,“卡林型”金锑共生矿床—溶洞河道砂金矿床—河流阶地砂金矿床的演化脉络清晰完整,富锌土壤、富锌泉水物华天宝,是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择地而居,安士重迁。灿烂辉煌的史前文化、黄金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于这里交汇融合,铸牢古金厂文化之魂。在这里,有1.4亿年前的华盖木、5万年前的“西畴人”,7000年前“缅子山岩画”记录的史前时代,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在这里,有古老的“女子太阳节”,百越妇女唱着婉转的古歌。在这里,古街、古采金洞窟、古墓葬与《开化府志》、族谱、碑文相互印证,鼎盛康乾三百余年的古金厂,宏大而饱满。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讲话精神得到生动实践,毛泽东光辉批示照耀边疆,“西畴精神”“老山精神” 永放光芒,红色血脉赓续传承。

  金山无言,青山常在。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畴县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打造石漠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让古金厂这个曾经金光闪烁的古代“金山”,变为助农惠农的现代“金山”,焕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谱写新时代西畴跨越发展新篇章。

  “地质+生态康养”——黄连河瀑布地质文化村

黄连河瀑布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供图

  黄连河瀑布地质文化村位于大关县翠华镇南部,距离大关县城仅4公里,素有翠华“南大门”之称,区位优势明显。国道G247南北贯穿黄连河村,构成黄连河村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北至大关县城,南与渝昆高速交汇,可达昭通市区,交通便利。

  黄连河村海拔950至2161米,全村下辖11个自然村和24 个村民小组,共1010户,常住人口3125人。全村幅员面积35.96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以筇竹产业为主,养殖以生猪为主。

  村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地史变迁,在黄连河绘写下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卷。跨越两亿多年的巨厚沉积岩,不仅发育白象洞、山海洞等怪石嶙峋的喀斯特地貌,还有如笔架山、翠屏山等巍峨险峻的张家界地貌,多期次的地质运动让这里的地貌复杂多变、沟壑纵横。黃连河村在方圆5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小瀑布47 条,落差最大的超过百米,有着“瀑布之乡”的美誉。

  优质的康养因子,是大自然锁赠给黄连河最好的礼物。地下矿泉中的锶元素,是心血管疾病的克星:肥沃土地里的硒元素,号称是抗癌之王;富含氟元素、偏硅酸和偏硼酸的高品质温泉,是地下深处“煲了亿万年的养生汤”;空气里氤氲着高浓度的负氧离子,不仅能增强免疫、抵抗衰老,还能促进血液循环。

  黄连河村是实质名归的“筇竹之乡、康养天堂”,“笋中之王”筇竹笋,是森林蔬菜的笋中珍品;“竹中之冠”筇竹杆竹编竹艺无与伦比;拥有300余年历史的翠华贡茶,更是雍正年间朝圣佳品;还有美味养生的山野佳肴刺老包,和硕果满园的水果长廊。

  在独特的地质背景下,黄连河养育了多民族的山水人家,孕育了无比约烂的民俗文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巧夺天工,动人心弦的芦笙调与芦笙舞环环相扣,神奇的戏剧活化石“端公戏”韵味十足。

  新时代的黄连河村,值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踏“乡村振兴战略”之春风,行“生态文明建设”之纲领,生态康养、科普研学等生态地质产业必将腾飞,真正变“绿水青山”为百姓的“金山银山”。  (记者 孔垂炼)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排名全省第8位;产业投资增长21.8%,占比达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排名全省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3%,排名全省第8位

2024年02月28日 15:26

目前,快递是物流领域综合运输组合效率最高、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最高、性价比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业态之一,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