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云南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呈现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为充分展现新时代云南边疆地区建设成就,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23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将联合云南8个沿边州(市)级学习平台、云南网,推出“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系列策划,带你一起沿着边境沉浸式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领略“疆”山如画,见证国泰民安。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
深山里的石梯村(朱边勇 摄)
九月的石梯,山风徐徐,群鸟啁啾。景颇族小伙徐小龙把头一天晚上准备好的玉米面、面包虫放进背包,挎上砍刀,骑上摩托车向山上进发。作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的首批“鸟导”,每天进山喂鸟是徐小龙的日常。
石梯村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朱边勇 摄)
石梯村位于中缅边境,边境线长24.7公里,是一个以“直过民族”景颇族、傈僳族为主的自然村,曾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境的重要通道,因商队为通行在陡峭山崖上开凿出的石头阶梯而得名。
石梯村附近的红崩河(朱边勇 摄)
由于地处我国唯一的伊洛瓦底江水系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石梯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鸟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有鸟类400多种。国内仅有的五种犀鸟、林雕鸮及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均在此有分布,享有“中国犀鸟谷”“活着的鸟类博物馆”等美誉。
一群花冠皱盔犀鸟飞过红崩河河谷(朱边勇 摄)
曾经的石梯村山高路远,晴通雨阻,货物运输只能靠人背马驮,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为了生存,村民曾一度以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粗放方式生产生活,村寨周边甚至出现“光头山”和“黄土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村里最先通过观鸟业富起来的村民小蔡伍,现在他不仅一边打理着鸟类观测点,还开车接送顾客。(朱边勇 摄)
生态环境被破坏,周边林子里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村民越来越难打到猎物,日子越发贫苦,石梯村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0.5%,陷入了“生态破坏——贫困落后”的怪圈。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2015年起,盈江县依托石梯村丰富的鸟类资源和独特的人文资源,采取“政府+合作社+协会+企业+村民+科研”模式,通过建“鸟点”、设“鸟塘”、当“鸟导”、树“鸟业”、兴“鸟节”、创“鸟游”等路径,大力发展“观鸟游”。
位于石梯村村口的写有“狩猎人变成护鸟人”等字样的牌子
“小时候家里穷,吃不上肉,只能进山打猎。猎物中鸟是最多的一种,一趟下来,总能收获几只。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打到野鸡、野猪,虽然肉是吃饱了,但日子却没好起来。”徐小龙回忆道,“反观现在,当上‘鸟导’后,家里盖起了新房,开上了小汽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村民们逐渐意识到祖祖辈辈砍过的花草树木、吃过的飞禽走兽,既是需要保护的国家财富,也可以变成快速致富的“生态法宝”,“以前进山背刀,现在进山当导”“家穷要喂鸟,人穷要读书”等顺口溜在石梯各村寨口谙啻�
“中国犀鸟谷”里的拍鸟人(朱边勇 摄)
慢慢地,村里名气越来越大,村子也热闹起来,街上隔三岔五就来一群人,摄影的、科考的、旅游的……村民有的当上了“鸟导”,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经营起了客栈,全家齐上阵吃上了“观鸟饭”。
观鸟游客(郑山河 摄)
“现在要是发现有人到石梯捕鸟,村民会把捕鸟人扭送到派出所依法处理。”石梯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排忠华介绍。如今,山还是那片山,但石梯人已经不同往日,从过去的“打鸟、捕鸟人”蜕变为现在的“爱鸟、护鸟人”,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石梯村村民的幸福写照(郑山河 摄)
2015年,石梯村一举摘掉了“贫困帽”;2019年,“太平镇石梯生态发展经验”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典型案例;2020年,石梯村被列为云南省边境小康示范村。石梯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不足2000元增长至2023年的12800元。
石梯村村民的幸福写照(郑山河 摄)
翠竹映斜阳,石径入云乡;鸟鸣山更幽,风过竹叶响;木楼藏深处,炊烟袅袅长;夜深听泉声,月挂松梢旁。石梯村的美,美在自然风光,美在自由翱翔的“鸟精灵”,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生态石梯的故事,共同绘制出一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群鸟翩飞的“绿色石梯”画卷。
总策划:浦美玲 张正 李星佺
统筹:赵娟 唐莉娜 赵玮
策划:张玉琴 和晓 李怡
执行:高婧婕 张云芳 刘蕊 朱边勇
文字:聂莹 杨晶晶 刘亚旭 杨曦萌 董桃� 赵玮宇 何真玉
主播:许璐沙
视频:赖文杰 杨思然
美编:李国朝 张艳萍
编辑:彭娜 邓茜 董嫦娟 许馨予 钱霓
支持单位:盈江县融媒体中心 德宏州融媒体中心
2024年10月22日 10:33
2024年10月21日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