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小多姑产业一瞥
从前在寻甸人的心里,提起小多姑,想到的都是偏远、贫穷和落后,可如今的小多姑正乘着脱贫攻坚的春风,脱胎换骨,在农村转型发展、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乘势而上,扬帆起航,幸福生活就像花儿一样绽放在小多姑的每个角落。
“小多姑”在彝语里意为“青松园中的村子”。虽然“小多姑”距离寻甸县城仅20公里,但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多年来,全村344户1425名彝族同胞仅以洋芋、玉米等一些单一传统的农作物来维持生计,在开展建档立卡工作中,共识别贫困户286户1195人,贫困发生率为83.86%,是一个聚贫困、民族、山区为一体的省级贫困村。
自列入省级贫困村以后,小多姑社区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点关心,各类惠民政策实施,一改之前的贫困面貌,从前蜿蜒泥泞的道路被宽敞干净的水泥路取代,破烂不堪的土坯房早已不见了踪影,黄墙蓝瓦的小洋楼在松林间格外显眼,水、电、路、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均实现了户户通,村级活动场所、学校、卫生室、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村民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昔日的小多姑,交通闭塞,村民辛苦一年种出来的庄稼也无法拉到集市上售卖,可如今,土地平整项目实施后为社区平整土地8000余亩,纵横通达的机耕道路,配套完善的蓄水池等农业基础设施为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创造了良好条件。2016年以来,社区先后引进云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车厘子530亩,云南兴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构树800亩,文山高田有限公司种植中药材1800余亩,在洋芋、玉米等传统产业稳中向好发展的同时,新兴产业正逐步崛起,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据统计,2018年底,社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498元。
村民周松华是村里的土地大户,家中共流转土地110亩,每年光是土地租金就能拿到10万元,再加上他常年在三七地里打工的钱,每年收入近15万元,提起这些,周松华满心欢喜。
采访中周松华对笔者说:“我们主要收入是租地,土地流转一年有113亩,收入10万元左右,在基地里面打工有4、5万元,一年收入15万元左右。现在我们的村容村貌、道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已旧貌换了新颜,村子以前是脏乱差,现在路、电、绿化都搞得相当好,我们村也有个学校,相当近,交通也方便,我们在各级政府领导关心下,生活会越来越好。”
现在周松华家不仅告别了昔日的石棉瓦房,搬入了新房,还鼓起了腰包,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小多姑为纯彝族社区,从前因语言不通,不重视子女教育,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等原因导致老百姓不愿意与外界交流,甚至抵制外来一切事物,更不愿意外出务工,形成了很多陈规陋习。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村里开办了双语幼儿园,为村里的彝族幼儿们开展双语教学,这些幼儿从小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下,民族语言传承较好,日常基本用彝语交流,相比较之下汉语基础却很薄弱,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们在传承本民族优良文化的同时,还能为汉语教学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同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驻村干部积极开展“三深入”工作,通过举办宣讲活动,召开群众大会、进村入户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鼓励广大群众破除落后观念,如今,在这里“等靠要”已经成为过去式,渴望幸福生活、步入小康社会的梦想让彝族同胞们为之不懈努力。
目前,社区外出务工人员近300人,就近务工达800余人,百亩以上种植大户30余家,百头以上养殖大户50余户,曾经贫瘠的土地、单一的产业、落后的思想观念已经得到彻底改变。
小多姑,已经彻底撕掉了过去偏远、贫穷和落后的标签,一条条纵横交织的乡村道路、一栋栋整齐划一的安居富民房、一棵棵枝繁叶茂的风景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对于小多姑现在的发展变化,小多姑社区领导们仍觉得发展不够,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小多姑社区党总支书记吴志良就这样说:“小多姑现在虽然农民已住上安全稳固的住房,基础设施已经全部具备、完善,引进了一些产业进来,但是远远不够。我们的想法还是要把小多姑打造成旅游乡村,以后为小多姑老百姓增收。对于以后的发展,我想别人做得到的,我们也能做得到。我们既然有了想法,就会努力去实现,力争把小多姑打造成美丽乡村,力争让村民的口袋更鼓些,日子更美些。” (康志敏 白世芳 陆春艳 记者 鲁 宽)
2024年09月22日 07:07
2024年09月21日 07:23
2024年09月21日 06:53
2024年09月20日 17:13
2024年09月20日 17:12
2024年09月20日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