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时下,在武定县被称为彝族刺绣“一朵花”的普玉珍再次受到业界的关注,她用数年时间完成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和《清明上河图》两幅刺绣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赞许。
图为普玉珍在传授刺绣技艺
遵循祖传学绣艺
普玉珍从小就被家里的长辈们寄予厚望。她的爷爷是当地受人尊敬的毕摩,奶奶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
据其回忆,她在四五岁的时候,爷爷发现她聪明好学,就一笔笔教她学作画,奶奶和母亲手把手教她学刺绣。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炼,普玉珍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刺绣基础,并熟练掌握了各种刺绣技法。
周围熟悉她的人介绍,她8岁时绣的《老鼠娶新娘》,两个小老鼠抬着轿子,一步一颠地行走,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的童趣,获得了远近刺绣高手的好评。
12岁那一年,她绣的一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已经达到较高水准,被一位德国收藏者以高价买走。
图为普玉珍刺绣作品《老鼠娶新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识的增加,加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普玉珍的刺绣作品视野更加开阔,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手法更加深沉自然,其作品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认可,在楚雄当地成为业界“翘楚”。
2010年6月,普玉珍被命名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传承人。
为了使彝族传统刺绣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普玉珍先是向儿媳、女儿传授刺绣技艺,后来开始向更多的彝族妇女传授。
一艺多元助发展
在武定县成千上万的绣娘中,国家级民族服饰传承人普玉珍就是其中一个。
早在2013年11月10日,在深圳“编织梦想·绣美彝山”展览中,来自武定县猫街镇的彝族妇女普玉珍就成了“明星”,在她的一幅老作品“唐卡”展览前,参观者纷纷拍照留念,甚至有人出价50余万元购买。
2005年,普玉珍开门授徒。2012年6月,普玉珍成立了雄冠彝绣协会,会员由最初的120人,发展到现在的1380多人。
在武定县城经营的彝绣门店,常年加工刺绣产品,年生产大小工艺品达20000余件,生产彝族服饰5000余件(套),利用代销、直销、网络多种营销渠道,将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年产值近200万元。
普玉珍告诉记者,她除在家乡传授技艺外,还向周边几个县的许多彝家妇女传授,她们既是自己的学生,也是合作伙伴。
为此,她将作品样图描绘绣好之后,把绣布和丝线分发到各家,让她们在放牧牛羊、农业生产和家务活计的空余时间进行刺绣,然后把绣好的作品交给她,每月即可获得一两千元的报酬。
如今,普玉珍随着知名度的增大,各地彝绣培训机构都纷纷邀请她去讲学。2018年至今,举办培训班40多场/次,培训绣娘达27000余人。
用普玉珍的话说,她把祖传下来的几十个种类、上百种绣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姐妹们,希望她们也能够像自己一样,自食其力。同时,通过传承彝族刺绣的古老手艺,使彝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绣花针“绣出”大产业
“为了让彝绣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几乎把所有的精力、财力都放在培训上了。我不能让彝族传统刺绣失传,我们要让彝绣这个指尖上的千年瑰宝在几百年、几千年后更加绚丽多姿。”普玉珍说。
武定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彝绣以概括、变形、夸张、挑花、扣花、十字绣、平绣和点、线、面交融的手法,吸引和征服了国内外众多的闪光灯和眼球。其蕴含的文化、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使得“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在现代服饰、家居用品和小件装饰上呈现出动感与静态、现代与古典的融合之美。
图为《绣出一片新天地》
小小绣花针,托起大产业。近年来,武定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楚雄州委《关于加快推动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高度重视以彝绣产业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加快民族文化强县建设。
规划发展中,抓住沪滇文化帮扶协作这一难得机遇,与上海知名文化企业合作,让深藏于彝山之中的民族文化瑰宝焕发出耀眼的时代风采,让民族服装服饰插上“创新、时尚”的翅膀飞向全国、飞向世界。(记者 张珂 通讯员 朱建学 叶宏友 文 /图)
2024年02月28日 15:26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