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我是彝族,他是布朗族,我们都是从那边山上搬下来的,以前住的房子破破旧旧,村里又缺水,现在搬到了214国道边,住进了舒适便利的农家小院,自来水、卫生间、文化广场样样都有,生活太方便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南涧县公郎镇板桥村委会裕谷村村民激动地说道。
南涧县公郎镇裕谷村位于板桥村委会小独木村脚,祥临路214国道边,占地面积110亩,是一个典型的搬迁村。全村共有102户44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121人。有彝族101户440人、布朗族1户4人。为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近年来,公郎镇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脱贫攻坚同步推进,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共栽民族团结之树,共谱各民族脱贫致富新华章。
干群齐心,搬出一个宜居村
公郎镇小独木、富家、小雀吃水、路苦吗、岩子头、茶家、官家乐、板桥山、岩子脚等9个自然村地处贫水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困难,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滞后,各类灾害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为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生活生产发展问题,公郎镇围绕“搬得出、稳的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发展思路,实施了公郎板桥小独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将搬迁户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地区,集中搬迁到裕谷,形成了裕谷村。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公郎镇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运用“一建二抓三运用四破解”的工作方法,确保安置落户任务顺利推进。建强“一个支部”。组建指挥部和临时党支部,实行“党支部+指挥部+搬迁户”的模式,全力推进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真正做到党建与扶贫双推进。抓住“两个示范”。抓住党员示范这个关键,在搬迁入住、村组管理、拆除旧房等方面,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抓住能人、致富带头人引领示范,让他们在就业、创业方面示范带头。运用“三个方法”。算账法,详细给农户算清易地扶贫搬迁的“五笔账”,即经济账、教育账、医疗账、生态账和发展账,让老百姓吃透政策;现身法,通过已搬迁的党员现身宣传搬迁政策,用群众的话语说服群众,用群众的行动动员群众,进一步提高搬迁积极性;参与法,充分发挥群众能动性,成立建房委员会,实现材料联购、房屋联建、力量联合、质量联查,真正使搬迁群众“想搬”“愿意搬”且“一定要搬”。破解“四个难题”。破解资金难题,采取部门帮扶一点、政策扶持一点、银行贷款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4888.844万元。破解基础设施薄弱难题,投资2065.74万元建成102幢安居房;投资1306万元新建取水池、蓄水池和引水、输水管道1000米,10千伏线路1000米、低压线路3000米、变压器2台,路面硬化5380平方米,污水井77座、污水管道3000米;投资315.2万元建设文化传承中心1个、公厕1个、交流路灯132盏,实施绿化工程4680平方米。破解移风易俗难题,引导村民制定《移风易俗客事从简的规定》及《自然村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明村建设的全过程,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更新思想观念。破解环境提升难题,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组织农户成立人居环境提升自建委员会,引导和监督农户从自己做起,自觉做好“门前五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包无乱停乱放车辆、包美化),齐心协力实现人居环境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自力更生,奋斗出一个富裕村
为了让搬出来的村民拥有自主发展、脱贫致富的生存空间,公郎镇实施“一三产业+脱贫”战略,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55.324万元,引导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因势利导、因人施策,确保贫困户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是每户有长效产业。通过整合林业部门资金,对裕谷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198.1亩泡核桃进行抚育抚壮,提质增效,确保每户都有核桃收入。与县内龙头企业开展深入合作,通过企业+贫困户模式解决农户核桃销路,实现企业与贫困户精准对接。二是每户有养殖收入。充分利用原居住地复垦面积,发展猪、牛等生态养殖。目前,全村肉牛养殖92户181头、生猪养殖96户345头。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将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整体出租,由养殖大户统一养殖,建档户通过入股分红、劳务收入来增加收益。三是每户有股权收益。目前,将互助资金通过村互助社入股龙头企业,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1000元—1200元/年的资本入股分红。四是每户有劳务收入。举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班,鼓励农户参加建筑架子工、汽修工、电焊工、钢筋工、抹灰工、砌砖工、混凝土工等工种培训,目前全村94户128人外出务工,每年实现劳务增收300余万元。五是每户有特色经济作物。利用公郎镇立体气候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目前,全村种植茶叶50户350亩、芭蕉35户300亩、树头菜16户32亩、青花椒37户74亩。同时,充分发挥紧邻国道214线祥临公路的区位优势,搞活路边经济带,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全村已有3户农户在路边开起了小吃店、百货店,做起了芭蕉生意。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65元。
团结一心,打造出一个幸福村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近年来,公郎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指示要求,坚持把扶持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摆在全镇脱贫攻坚工作的优先位置,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各民族繁荣发展紧密结合,努力让各民族贫困群众共享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及社会发展的红利,实现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双推进”。一是强化基层党建,锻造群众的主心。结合党建扶贫“双推进”,以民主选举的方式选拔出思想素质好、责任感和事业心强、有带头实干和致富能力的党员作为村小组干部,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夯实基层服务阵地,积极带领全村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树牢群众的信心。利用茶马古道重镇的地理优势和搬迁户以彝族为主的实际,投资160万元在裕谷村建设彝族文化传承中心,保护和传承彝族服饰、跳菜、打歌等民间传统文化。投资100万元实施民族特色村寨项目,修建融合多种少数民族于一体的文化墙、民族文化广场等设施,使村内各项文化设施体现各民族特色,突出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使搬迁群众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让每个民族共享基础改变带来的实惠。三是深化宣传教育,培养群众的感恩之心。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以群众会、户长会等形式,组织裕谷村的群众集中学习政策、技术,交流经验,通过常态化的宣讲,促进各族群众比学赶超,提振精气神;鼓励脱贫攻坚帮扶干部与帮扶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裕谷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感恩意识更加坚定;火把节、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庆祝活动,彝族、布朗族等各族群众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不分你我。
(通讯员 张黎)
如今的裕谷村,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谐地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正如县委吉向阳书记为集中搬迁安置点所起名“裕谷”,寓意着搬迁来的群众能够齐心发展,实现群众富裕,五谷丰登,裕谷也真正发展成为了搬迁户的“富裕之谷”!
2024年09月22日 07:07
2024年09月21日 07:23
2024年09月21日 06:53
2024年09月20日 17:13
2024年09月20日 17:12
2024年09月20日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