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4口误食野生菌中毒死亡:致命鹅膏菌引起

来源:云南网 2019-07-02 11:17:36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云南网讯(记者熊强姬祥虎)盛夏时节,云南诱人的美食野生菌大量“冒出”,但稍不注意便会看见传说中的“小人人”。6月11日,云南盈江县支那乡庐山村下拉马靠村民早某某一家4口自采误食野生菌中毒发病4人。至6月27日,死亡4人。


医院正在抢救重症患者。资料图

  事件发生后,盈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安排医护人员全力救治患者,多方协调省、州级医院抢救患者。于11日22时到盈江县支那乡卫生院救治,12日凌晨1时转入县人民医院救治。6月13日至16日,患者张某某、赵某某、早某某及其孙子转至德宏州人民医院救治,其中,在转往州医院途中死亡1人。6月16日20时早某某转至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救治。终因中毒太深,4人先后死亡。  

  盈江县在抢救早某某一家4口人的同时,组织县食安办、县卫健局、县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开展中毒事件调查。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食用致命鹅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妥善做好善后工作。

  据了解,致命鹅膏又称白毒伞,是本地常见的一种野生毒菇,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极高,食用50g“白毒伞”即可致死。

  事件发生后,盈江县进一步加强野生菌中毒防控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预防误采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和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致命鹅膏菌 资料图

  在识别致命鹅膏菌上,有一个小口诀:头上戴帽子,腰上系裙子,脚上穿靴子。意思是说,如果人们看到一种蘑菇同时拥有菌盖、菌环、菌托这三种特征,90%以上的可能是剧毒鹅膏菌。  

  识别毒菌知道多一点

  1.从颜色上看,毒蘑大多有各种色泽,而且美丽反之无毒蘑则多呈白色或茶褐色。

  2.从外观上看,有毒菌菌盖上有肉瘤,菌柄上有菌环和菌托,云南人形象地形容成“小裙子”和“小鞋子”;而无毒的菌子则没有“小裙子”和“小鞋子”。


截图

  3.毒蘑多生长在肮脏潮湿、有机质丰富的地方;无毒蘑则生长于较干净的地方。  

  4.毒蘑的气味多辛酸苦辣,无毒蘑则闻起来大多没有刺鼻感。

  这些方法只是经验总结,并不是绝对可靠的,所以食用野生还请认清认准,尽量少地自己采食野生菌,以避免误食毒菌。在食用野生菌后,一旦发现有任何呕吐、腹泻、极度口渴、盗汗、痉挛、晕眩、失明、体温下降等身体不适的反应,请及时就医。

责任编辑:郭云旗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9月22日,以“汇聚侨力,共谋发展”为主题的“2024全球华商聚云南”活动在昆明开幕。

2024年09月23日 09:55

近年来,保山市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通过稳定耕地面积、提升单产、严守耕地红线及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项举措,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

2024年09月22日 07:07

本次赛事将于9月下旬在昆明举办,报名通道现已开启,将持续至9月28日

2024年09月21日 07:30

云南人社系统提早部署、精准发放、快速落实,在6月至8月集中审核发放稳岗返还资金,第一时间把政策红利变成惠企动力。

2024年09月21日 07:23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强餐饮环节制止浪费监管,严格执法检查,切实强化经营主体守法意识和节约理念,及时发现并制止了一批餐饮浪费典型案例。

2024年09月21日 06:53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75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23年达到3921

2024年09月20日 17:13

生态环境部14日发布《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部署了支持绿色发展、优化环境准入、优化环境执法、加大政策支持等4方面任务。

2024年09月20日 17:12

9月20日,记者从玉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全省首个企业开办地方标准在玉溪市发布。

2024年09月20日 17:06

2024年服贸会的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23》,去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9331.2亿美元,同比增长4.9%。

2024年09月20日 16:21

我国正在部署开展加快推进认证认可高水平开放行动,以高水平开放牵引认证认可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2024年09月20日 16:15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