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湖面碧波荡漾,天空白云朵朵,红嘴鸥振翅翩飞……“高原明珠”滇池正以生态和谐、生机盎然、乡愁永驻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昆明市民感叹道:滇池的水越来越清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昆明在坚决全面彻底抓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的基础上,综合采取“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等措施,推动滇池全湖水质从劣Ⅴ类好转为稳定保持Ⅳ类;2023年1月至11月,滇池全湖水质继续保持Ⅳ类。
目前,昆明在城市发展中统筹考虑滇池保护这一核心因素,进一步处理好滇池保护和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产业和城市新增人口向滇池流域下游布局,让“人、城、湖、产”的关系更加和谐。
游人在昆明海埂大坝拍摄红嘴鸥与滇池美景(资料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胡超 摄
全力整改 城水和谐
昆明池水三百里,汀花海藻十洲连。“高原明珠”滇池古名“滇南泽”,湖面面积309平方公里,分为草海和外海两部分。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通报了“云南昆明晋宁长腰山过度开发严重影响滇池生态系统完整性”典型案例,指出昆明围绕滇池“环湖造城”“贴线开发”现象突出。
为全面彻底完成问题整改,昆明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坚持“凡违必拆”与“应拆尽拆”并重,对违法违规项目一律进行拆除,并对经过审批、合规合法,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滇池保护的项目应拆尽拆,坚决全面彻底抓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整改。据介绍,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昆明累计拆除违规违建建(构)筑物111.9万平方米,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减少建设用地17250亩、建筑面积639万平方米,滇池一、二、三级保护区内增加绿地面积约192万平方米,从根本上扭转了滇池沿岸过度开发问题。
记者在滇池沿岸走访了解到,多个问题已完成整改。在长腰山片区,面湖山坡上,大片别墅不见踪影,滇池一、二级保护区内违建别墅及其他违规建筑已拆除,种植的云南松、香樟、南天竹等乔灌木错落有致,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
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让昆明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昆明是春城,绿色是昆明的底色,绿色发展理应是昆明必须坚守的发展之路”。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说,拆除违规建筑只是第一步,关键的还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和思想观念。
滇池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以约占昆明市14%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市约67%的人口和77%的经济总量,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滇池保护的关系尤为重要。昆明统筹考虑滇池保护这一核心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产业和城市新增人口向滇池流域下游布局,让“人、城、湖、产”的关系更加和谐。
据了解,在昆明新一轮“三区三线”划定中,新增的185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中,有118.4平方公里安排在滇池流域外。当前,昆明正在围绕构建形成以滇池、西山为绿心的环状大昆明都市区新空间格局的目标,按照高标准规划建设公园城市,制定实施了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针对滇池沿岸违规违建中暴露的法规制度约束不强、规划执行不严等问题,昆明完成了滇池沿岸湖滨生态红线、湖泊生态黄线“两线”划定工作,开展“一湖一条例”修订工作,新制定25项制度,扎紧制度笼子。2023年11月30日,新修订的《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正式公布,为加强滇池保护提供法律支撑。
现在,每到节假日,滇池周边的湿地公园里游客络绎不绝。“以前水污染严重时,别说跑步了,开车都避开走。”昆明市民王猛带着孩子沿滇池绿道跑了一会后,还准备到海洪湿地游玩。
从“人进湖退”到“湖进人退”,滇池保护治理坚持系统规划、科学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控源截污、节能减排;坚持生态修复、系统提升;坚持社会共治、综合管理。“走过弯路,更认清了下一步方向。”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保护滇池已成共识。
刘洪建说,我们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记“滇池是用来保护的,不是用来开发的”,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共识。
削减污染 精准防控
滇池位于昆明主城下游,是流域汇水和出水通道,也是城市及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物受纳体,抓好滇池保护治理关键是要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为此,昆明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摆脱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发展方式。
有关负责人说,推动工业全流程绿色发展,通过“退城入园”和技改的方式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持续扩大绿色产业规模。目前,昆明的数字经济、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投资结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针对主城区雨污混流问题及污水溢流影响滇池水质的问题,昆明实施了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已完成新建(改建)排水管网约164.46公里,完成庭院小区雨污分流改造5282个,完成262个城中村、997个老旧小区排水管网改造,完成雨污混接、错接点改造4333个,今年底可基本完成主城区二环路以内雨污分流改造工作。
“目前,滇池流域共建成28座城镇水质净化厂,设计处理规模达236万立方米/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滇池流域内的809个自然村已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逾90%。同时,昆明还建成运行6座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达7680吨/日,滇池流域城市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
农业面源污染一直是滇池的一个重要污染源。昆明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昆明调整环湖路临湖一侧花卉蔬菜等“大水大肥”农作物1.09万亩,正在稳步推进滇池流域6000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项目、7000亩有机肥替代示范项目,切实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
为进一步提高滇池保护治理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昆明对滇池沿岸主要入湖污染物来源进行深入分析,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比如滇池河道、截污管网等旱季“藏污纳垢”、汛期“零存整取”的问题,昆明坚持每年组织开展清河、清管、清池“三清”行动。今年以来,共完成河道、沟渠清淤13.43万立方米,清掏管道874公里、清除淤积物3.5万立方米,有效降低入湖污染负荷。
此外,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压实滇池保护治理责任的一个有效措施。据了解,昆明全面建立了“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明确各级河长812名,编制35条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并把66条直接入滇池沟渠纳入河长制管理,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同时,昆明还创新实施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责任辖区交界断面水质水量监测系统,由上游向下游缴纳水质超标生态补偿金,累计收缴生态补偿金21.7亿元,专项用于河道综合治理。
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是难题。滇池水温适宜藻类生长,一旦遇到干旱、高温的季节,就易暴发蓝藻水华。昆明持续完善蓝藻水华巡查、监测、预警体系,按照“除藻控藻、消减内源、回补清水”三位一体、藻水同治的原则,采取“调水、捞藻、控藻、除藻、冲藻、拖藻”6项防控处置措施,精准做好防控处置应对工作。
补水增绿 乡愁永驻
昆明城区地势北高南低,滇池四面环山,汛期时,山区来水穿城而过,既加大主城区防洪排涝压力,又增加滇池污染负荷。昆明坚持系统思维,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补水上出实招,实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
据了解,昆明先后实施了18项面山防洪滞蓄工程,设计滞蓄能力43万立方米;建成并投入运行雨污调蓄池106座,单次调蓄能力达235万立方米,最大限度及时收集初期雨水。专家认为,这不仅减轻了主城区防洪压力、缓解了城市内涝,也为城市生态用水、景观用水、消防用水及滇池生态补水提供了新的来源和补充。
昆明还积极开辟“第二水源”,把提标后的水质净化厂尾水作为滇池补水水源。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昆明已完成15座水质净化厂的尾水提标改造工作,提标规模达到126.5万立方米/日,全部用于滇池生态补水。
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宜湿则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昆明建设以湿地为主的环滇池生态带6.29万亩,其中湿地52个3.89万亩,形成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覆盖率达81%的湖滨闭合生态带。目前,滇池鱼类恢复至26种,水生植物从2010年的238种增至303种,鸟类从2012年的96种增至175种。昆明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类重现滇池,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彩鹮出现在滇池之滨,滇池保护治理的生态效益得到极大提升。
近期,春城的“老朋友”红嘴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等地陆续长途跋涉到访滇池。每到冬季,在滇池海埂大坝、翠湖公园等地,红嘴鸥成群结队在空中翱翔,人鸥和谐已成为一道靓丽风景。从近几年统计数据看,来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每年在4万只左右。
“环湖生态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游长廊”。23公里长的滇池绿道环草海段已向市民开放,成为市民跑步、骑行、散步的新晋“打卡点”。据了解,规划长度137公里的环滇池绿道全面建成后,将串联起大观公园、海埂大坝、海埂公园和湿地等沿湖景点,宛如一条“翡翠项链”。
滇池烟波浩渺,西山郁郁葱葱。迎着湖风,听着涛声,伫望斜阳渐渐落下,霞光染红湖面;闪着亮光的石板路,夯土黄色的仿古民居,历史和文化的韵味扑面而来……只有70多户人家的小渔村是滇池沿岸美丽乡村之一,现已实现“文旅融合”转型,成为网红打卡点。
小渔村只是滇池沿岸众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村落的代表。走进位于滇池环湖东路的杜曲村,原本老旧的土坯墙上,一幅幅接地气的“滇池乡居图”,让市民和游客眼前一亮;大渔街道的海晏村不仅有网红沙滩、绝美落日,还有特色民居“七十二道门”、一颗印式传统建筑等,已成为旅行打卡地……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滇池要保护,就要走改造沿岸村庄,扩展绿色业态,让群众吃上“生态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昆明按照点上打造、串珠成链的思路,梳理了滇池沿岸的183个村庄,对46个重点村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进行改造提升,对其余137个村庄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全面建成绿美乡村。目前,46个重点村中已有多个投入运营,带动群众创收。
保护治理滇池,还要坚持生态惠民、利民、为民。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昆明实施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低端大棚被拆除,建绿色高效的大棚。福安村位于滇池东南岸,在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中焕发生机。“福安村取‘居之安、平为福’之意。”75岁的申品功老人说,滇池变好了,村子美了、村民富了,我们的生活真的幸福了。
“保护治理滇池不仅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还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刘洪建说,昆明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推进滇池沿岸绿色发展,着力打造滇池沿岸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等工作,努力让“四围香稻、万顷晴沙”等美景在滇池沿岸立体再现,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更加自觉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记者王长山 赵珮然)
2024年02月28日 15:26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