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滇池——让生态美景常驻 长治长效碧水长流

来源:云南日报 2024-01-15 14:49:54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在洱海边,总书记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他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听取云南省和昆明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总体情况汇报,察看滇池、抚仙湖、洱海水样和滇池生物多样性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洱海湿地  通讯员 郑兴 摄

  大理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凤伟:2023年,全州已实施绿色生态种植26.16万亩,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分类处置、循环利用农田尾水518.96万立方米。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污水管理处处长毕定龙:滇池流域共建成28座城镇水质净化厂,滇池流域内的809个自然村已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生活污水治理率逾90%。

滇池湿地雁鸭群 记者 熊明 摄

  时代存照 解决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冬日午后,阳光洒落在洱海湖面,成群的水鸟悠闲地逐波戏水,远处的红色水杉在水天一色的湛蓝中格外亮眼。

  “洱海一天比一天清澈,我们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站在洱海畔的生态廊道上,大理市湾桥镇中庄村委会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乔坤感慨道。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专程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清”从何来?

  近年来,大理州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实现全域绿色转型发展。

  在洱海源头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曾经成片的大蒜被海菜取代。“种植海菜,既能保护洱海还能增加收入。”正在采摘海菜花的村民李文全每年收入可达30万元。目前,松曲村已实现海菜连片种植1500多亩,总产值达1800多万元。

  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洱海流域开发了农文旅融合的田园风光、特色小镇、茶马古道等项目,将游客活动从洱海边延伸到苍山东麓沿线的古城古镇;在非流域县创建一批A级景区、推出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引导游客从流域向外分流,实现旅游从苍洱单中心向全域多中心转变。

  到大理拍婚纱照已成为新风尚。2023年以来,通过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政策引导,大理州举办了中国(大理)目的地婚礼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促进了目的地婚礼产业快速发展,全年举办目的地婚礼近4000场,产值超2亿元,大理已成为国内热门婚礼目的地。

  治理为先 探索理念与行动的关系

  洁白的海菜花点缀在水面上、成群的滇池金线鲃穿梭其间、郁郁葱葱的水草长势正旺、苦草吸附着微生物助力水体净化……放置在昆明动物博物馆入口处的这个玻璃缸,是一个微型版的滇池生态展示缸。

  “采用‘花—鱼—蚌’立体恢复模式,展现了滇池的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滇池的时候,也透过生态缸进一步了解了滇池保护治理的情况。”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介绍,在滇池水生态修复的示范基地大泊口水域,“花—鱼—蚌”立体恢复模式在水质水环境水生态修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殷切期望,昆明市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强力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向纵深发展。

  按照人工干预最小化、自然恢复最大化的原则,昆明已建成以湿地为主的环滇池生态带6.29万亩,形成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覆盖率达81%的湖滨闭合生态带。目前,滇池鱼类恢复至26种,维管束植物增至303种,鸟类增至175种。

  示范创新 解析人类与自然和谐要素

  近期,昆明市民纷纷打卡“复明”的明通河、篆塘河,一幅幅临水安居、亲水近水的画面,折射出滇池保护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内涵;在大理荣江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内,“有机水稻+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生态种植模式已在洱海流域推广种植3万余亩。

  “我们依托张福锁院士团队,不断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顺丰洱海’模式,洱海流域的有机废弃物被一网打尽,真正实现了牛粪变‘黄金’、秸秆变‘宝贝’。”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顺和说。

  由张福锁院士团队常驻的古生村科技小院,全力攻关破解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探索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和转型升级。2023年,由古生村科技小院试验成功的水稻绿色生态模式在大理市、洱源县各推广种植1万亩,6700多户农户、11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了种植,实现了每亩增产10%、氮磷减排20%。

  近年来,一系列滇池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定,为滇池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特别是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修订)》,将进一步推动滇池保护走向“全域联治”“生态之治”。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依法治湖、科学治湖、全民治湖、系统治湖,云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宽阔。(记者 殷洁 秦蒙琳 王琼梅 熊明)

记者手记 >>

让生态美景常驻

  全力打好“湖泊革命”攻坚战,不断升级湖泊保护治理工作方式……云南省综合施策,推动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治”“生态之治”转变。

  大理州实施了截污治污、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流域生态建设、水资源统筹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监管保障等“六大工程”,全力保护治理洱海。昆明市围绕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聚焦控源截污、问题整改、建章立制、齐抓共管,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滇池水质明显改善。洱海边生活的老乡说,记忆中的洱海回来了;在滇池边湿地公园游玩的游客称赞,滇池从“治得好”到“治得美”。看在眼里的变化,也促使更多人投身保护的行列,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行动者、受益者。

  让云南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全省各地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升级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排名全省第8位;产业投资增长21.8%,占比达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排名全省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3%,排名全省第8位

2024年02月28日 15:26

目前,快递是物流领域综合运输组合效率最高、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最高、性价比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业态之一,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