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信息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使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极速蔓延,使许多受害者遭受损失甚至倾家荡产。商业银行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中肩负重大责任,面对不断翻新的诈骗手段、复杂的外部环境,必须综合施策,持之以恒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维护客户利益。
电信网络犯罪风险特征的几个新变化。一是涉案账户从个人账户向对公账户蔓延。随着企业银行账户开户流程的简化,不法分子从高价收购或伪造各种个人证件身份信息办理包含网银介质的个人银行账户,转向办理账户交易金额更大、被公检法查询冻结止付更复杂的对公账户,而部分人看到收款方为“正规”的公司,便放松警惕,使得犯罪分子可以顺畅的借助互联网对公结算渠道或第三方结算平台从事电信网络新型犯罪。二是电信网络新型犯罪风险从利用银行支付结算渠道向银行信贷业务蔓延。犯罪分子从贩卖银行账户转向伪造虚假客户身份、资产收入、工商税务等信息办理信用卡透支或线上贷款。三是涉案账户资金流转更为快捷、隐蔽。资金流转从原来单纯依靠银行清算体系发展成利用“银行+支付机构”、“个人银行卡+对公账户”混合方式,短时间内就可大规模清洗资金,千方百计逃避追踪,资金追查难度不断加大。简单的人工筛查、系统固化的监控预警模型难以辨别迅速迭代的资金隐匿手段。
商业银行打击电信网络新型犯罪面临的挑战。一是商业银行基础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新型电信网络新型犯罪风险具有更加隐蔽、传染性更强、侵害力更大的特征,商业银行数据挖掘技术存在短板,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机制存在薄弱环节,对客户尽职调查以及异常交易预警核查不到位,有组织开户等异常开户情形警惕不足,异常交易核查处置不到位,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系统建设滞后,数据信息有待完善。电信网络新型犯罪风险防控系统处于探索阶段,基础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人民银行或公安部的部分信息。系统数据信息为非标准字段,存在碎片化、数据缺失、不全面等问题,系统之间数据共享、更新不足,亟需建立规范数据库,推动系统之间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风险视图。三是银行之间异常交易识别难度大。不法分子利用各商业银行数据孤岛的漏洞,通过控制着多家商业银行开立的多个账户,进行跨机构、跨区域的资金转移,拉长资金链条来掩饰、隐瞒交易的真实性和犯罪资金的真实去向,增加了商业银行可疑交易监测的难度。
建立防范电信网络新型犯罪风险的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水平,切实防范涉电信网络等新型犯罪。对标国家、监管部门关于防范电信网络新型犯罪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制度。商业银行要全面承担账户管理责任,加大对客户身份识别,强化可疑交易报告,严格落实人民银行关于防范电信网络新新犯罪风险惩戒措施。积极开展专项排查和治理,强化队伍建设,持续开展电信网络新型犯罪治理工作。二是搭建一体化风险管控平台,整合数据资源。“有效的信息共享是反洗钱反恐怖融资框架良好运作的基石”。人行、银监等监管机构要整合数据资源,敦促、协助各商业银行建立一体化风险管控体系,推动商业银行间欺诈风险信息、先进反欺诈技术和工具等依法合规共享共用,不断增强反欺诈联合防控能力。商业银行要整合本行客户数据信息,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风险视图,将客户风险识别嵌入金融产品的准入环节,从源头上对客户进行“画像”控制风险。三是商业银行要充分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客户风险防范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利用网站、网点、公众号、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宣传渠道宣传出租、出借、出售、购买银行卡的危害。加强对在校学生、企业财务人员、老年人、农村居民等群体的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客户教育,提高社会公众依法使用银行金融产品的法律意识。(刘军 刘建明)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