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泸水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国土面积3203.04平方公里,辖3乡5镇2街道、71个村委会、15个社区。这里居住着傈僳族、白族、景颇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数的83.04%。历史上的泸水凝聚了各民族同胞团结一心抵御外侵的中华民族力量,勒墨夺扒率领各族儿女同仇敌忾抗击入侵英军的抗英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泸水人奋勇向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泸水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次会见、两次回信、一次听取工作汇报”的殷殷嘱托,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实现脱贫走向小康,20.4万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
一、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各项工作,实施党政“一把手”工程,深化宣传教育引导,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作,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行动,精心组织开展“建党100周年”“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示范创建工作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并与脱贫攻坚、繁荣民族文化、推进依法治市等工作深度融合。
二、始终坚定“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类问题的“总钥匙”,坚持示范创建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推进,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至2020年,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09.71亿元,实施项目234个,3万多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进城入镇,1.7万户家庭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住上美丽新居;办学条件全面改善,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发展特色种植产业121.54万亩,11026人通过扶贫车间和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稳定就业,绿水青山正逐步成为“金山银山”。
三、始终把改善各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切实加大道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怒江美丽公路、保泸高公路速、中交连心桥建成通车,“美丽县城”建设持续推进,“怒江新城”拔地而起,生动诠释着“每天都在进步、每时都在变化”。成功打造4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2020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9.16亿元,是2016年的1.52倍。全市7.3万贫困人口和6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困扰泸水千年的贫困难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四、始终以“十进”创建活动作为主阵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泸水市格力小学为代表的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坚持把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把爱我中华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片马抗英胜利纪念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引导各民族群众守土固边、爱国爱家;全国试点的泸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开展“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峡谷红旗飘”等宣传教育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深入开展国旗国歌、宪法法律法规等“五进”活动,引导广大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爱国守法;在风雪丫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大官兵继承和发扬“钢铁哨所”精神,在风雪中守护着各族人民安全。
五、始终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维拉坝珠海社区,“中华民族一家亲,江海携手奔小康”的标语格外醒目,在珠海市的帮扶下,这里的居民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里实现就业,这里的孩子坐到全市最好的教室学习,这里的年轻人走出怒江大峡谷在沿海发达城市实现致富梦想;在怒江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谐社区,1万多各族群众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每天晚上的“百姓大舞台”成为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在同心社区,来自全州各县(市)的不同民族群众相聚在一起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这样的培训覆盖全市2.3万“直过”民族群众。
六、始终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夯实爱国主义思想根基。深入开展“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我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等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片马人民抗英抗战爱国主义精神,不断继承和发扬各民族守土固边、爱国爱家光荣传统,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上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阵地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微信群等媒介,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唱好民族团结进步之歌、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累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专题文艺演出100场次,组织文艺轻骑兵文化下乡演出300场次,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朗诵比赛200余场、演讲比赛100余场、知识竞赛100余场、专题学习会议200余场。全市各族群众对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家乡的愿望日益强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日益增强。
七、始终把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作为维护稳定的“压舱石”。加快推进“平安泸水”“法治泸水”建设,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泸水落地生根。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巡边护边,守住泸水一方“净土”,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心浇灌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泸水市结出了累累硕果。2019年泸水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试点市,2020年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先后荣获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全省“县域跨越发展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城等多项殊荣;先后有5个单位和5名个人被授予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53个乡(镇)、社区、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石玉灵 周才金)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