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原标题:云南这位傈僳汉子事迹,登上7月2日人民日报要闻版
《我和我的祖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云南福贡县鹿马登乡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熟悉的曲调伴着用傈僳语演唱的歌词,悦耳动听。
循声来到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一位皮肤黝黑的汉子正带着前来培训学习的村民放声高歌。
身残志坚,带领村民艰苦创业
他就是合作社领头人此路恒(上图,资料照片)。一说起这个傈僳族汉子,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亲切地叫他“阿此老板”。幼时因病落下残疾,拄着单拐的他,硬是凭着毅力与努力,带着村民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险峻壮美的怒江大峡谷,是此路恒出生的地方。这里的村子依山而建。因为贫困,此路恒初中便辍了学。由于残疾,行动不便,一开始只能在家里从事简单的手工制作,但头脑灵活的他一直没有放弃琢磨发家致富的门路。
靠着承包建筑,此路恒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仅两年后,此路恒放弃了当时来钱快的建筑行业。“自己富不算富,我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干!”
带领村民搞新产业,首先要掌握种植技术。此路恒报名参加县里的草果种植等技术培训,还每天熬夜看书。尽管行动不便,但此路恒到处打听草果种植发展得好的地方,想办法去考察学习。
掌握了种植技术的此路恒先在家里试种草果、重楼。试种成功后,他更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村民们。很快,在他的带动下,福贡永发草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此后,他带着社员们种植了上千亩的草果,给村民们带来了不少收益。
挖掘文化优势,组建民族服饰合作社
“如何让村民们有自己的技能和产业?”此路恒一直挂在心上。赤恒底村是传统的傈僳族村寨,家家都有纺线织布、服饰加工的手艺,他的妻子娜丽沙便是一把好手。此路恒觉察到了商机——手工织出来的麻布卖布匹利润少,但成品却能在市面上卖到好价。
于是,此路恒和妻子开始购置缝纫机等机器设备,设计起民族服饰。每次新款一出,就受到追捧,产品供不应求。
2013年,此路恒发动身边会纺织的村民,组建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经他发动,群众自愿合资了100多万元,购置加工生产设备,组建专门的生产队,改进了过去家庭作坊布料粗糙、产品单一、服装规格不统一的缺点。
合作社的产品主要以傈僳族、怒族民族服饰为主。根据客户需求,此路恒还带着大家不断丰富品种,设计新样式。在众人的努力下,当年合作社就实现了户均收入2万元。
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合作社的产品有了品牌效应。为了将民族服饰产业做大做强,合作社还申报了自己的商标品牌“纱兰颜”。现在,合作社每年的生产能力达到了4万套,产品除在怒江州本地销售,还远销缅甸、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年销售收入370万元以上,带动40多户村民致富。
“我们这个产业不仅可以增收,还可以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村民们干活的时候,自信多了。”此路恒说。
教村民学技术,开通线上销售平台
最近,此路恒更忙了。在福贡县高黎贡山返乡移民缝纫培训班中,缝纫机“哒哒哒”响个不停,他正在给几十个傈僳族和怒族的村民做技术培训。
培训生里有20岁出头的小姑娘,也有50多岁的傈僳族阿妈。“阿此老板教我们技术,不愁找不到工作。”年纪最小的姑娘昌椤祥说。
“一定要让村民们学到一门手艺。”这些此路恒一手带出来的学生们将在两个月后正式出师。除了自家工厂,他们还会去到怒江的各个扶贫车间上班。
最近,此路恒正忙着打理线上销售平台——中国民族服饰商城。“看得更远些,想得更多些,才能发展得好。我是共产党员,带着村民一起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此路恒说,“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想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此路恒邀请民族语教师教学傈僳文、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组织开展土麻布工艺制作、民族乐器弹唱等非遗项目培训,受到农户们的欢迎。
“乡亲们生活好了,脸上笑容也多了。”此路恒带着合作社社员组建合唱团,用民族语言歌唱幸福生活,“只要努力干,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此路恒说。(李茂颖)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
2024年02月28日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