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冬至将至,在这个祭奠先人、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时节,让我们把目光聚焦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的是接运工,有的是火化工,有的是驾驶员……他们就是殡葬从业者,他们用温情、细致、专业,守护生命最后一程,让逝者安息,给生者慰藉,让殡葬服务也有了不一样的温度。
杞云昆:13年坚守接运工作
2008年,31岁的杞云昆来到昆明西郊殡仪馆工作。刚到殡仪馆的时候,杞云昆从事厨师工作,一年后调到业务科接运组,负责逝者接运工作,从此一干就是13年。
“在进殡仪馆前,我干了12年的厨师工作,刚调到殡仪馆上班时,因为之前从来没接触过这个行业,也没想过要跟遗体打交道,想到以后要经常跟遗体打交道,心里有点紧张,也有些好奇。”杞云昆说,记得他第一次出车的时候,跟接运组一个师傅,一起去八街街道接运一位过世的老人。“当时去到那里,因为是第一次去亲自搬运。心里虽然有点紧张,但去之前做了心理建设,按照程序规范操作,很安全地接回了。”
大概花了三四个月时间,杞云昆才慢慢适应了这份工作。工作中,杞云昆接触了很多的遗体,有在家里去世的,也有在医院里去世的,还有很多是交通事故、溺水,或是从高处坠落、火灾等意外去世的。平均每年要接运800具到900具遗体,从事遗体接运工作13年时间,共计接运上万具遗体。
令杞云昆感到欣慰的是,家里人和身边的朋友现在都很理解并支持他的工作。“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这个行业,支持工作。”
李国振:生命终点的护送者
他们是人生路上最后一程的送行者,是生命终点的守护人。接运逝者,是李国振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从遗体接运工再到殡仪馆驾驶员,十多年来,李国振一直和遗体打交道。
2008年,年仅20多岁的李国振成为昆明西郊殡仪馆的一名接运工。由于之前在公墓上做绿化工作的经验,加上年轻,李国振从事遗体接运工作时,很快适应了这项工作。
工作14年来,李国振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村子、小区、医院。接运遗体时,一开始也容易受到家属悲痛情绪的感染,再到后来的习以为常,李国振如今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份工作。
疫情期间,李国振的工作又多了一份消杀的责任。出车戴口罩,高风险区、封控区要穿防护服,每次进出都要用消毒剂对车子、人进行喷洒消毒。
在工作的14年里,李国振看惯了人生后事,对生命尤为敬重。“人生一辈子很短,要珍惜生命……”他说。
蔡永昆:30多年如一日的送行者
1990年,年仅21岁的蔡永昆来到刚建成不久的昆明西郊殡仪馆,这一做就是32年。
在殡仪馆工作,打交道最多的就是遗体。那时,西郊殡仪馆刚建成不久,来火化的并不多,一个月大概几十或百来具遗体。初来时,蔡永昆心理压力大,也比较害怕。随着殡仪馆步入正轨,蔡永昆不断地接触,不断地克服。现如今,53岁的蔡永昆已经是火化组的组长,已然是殡仪馆的“老师傅”。
很多人认为火化工是跟遗体打交道,但在蔡永昆看来,自己的工作不仅是服务逝者,也是服务生者。蔡永昆会以最大的耐心对待每一位活着的人,以抚平他们内心的伤痛。
“人的一生,活着就活好,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都会走这一条路。”从事这份工作,蔡永昆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小,怕他们忌讳,蔡永昆连亲戚平时都很少走动。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生活的向往。在他看来,高高兴兴是一天,愁眉不展也是一天,活着就要好好珍惜。
陈玉山:给予人生最后一程从容与体面
58岁的陈玉山是昆明西郊殡仪馆业务科的一名火化工,从1998年9月1日至今,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24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工作。
因为殡仪馆是一条龙服务,火化工也负责遗容化妆。因为相对特殊的工作性质,他们比普通人更多地思考生命与死亡。陈玉山说:“干殡葬二十几年,最大的感触,是要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人的一生很短暂,能为社会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对人要和蔼。不管任何人,能相识是一种缘分,要诚信待人。”这些话,是陈玉山时常对家人、亲朋好友说的,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对人与做事,他也是如此。(昆西)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