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记者:“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世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您认为,当前云南旅游产业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蒙睿:去年以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叫响云南旅游品牌,反映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旅游发展规律的科学性认识和规律性把握。从“有一个景区叫云南”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迭代,正是云南旅游从观光旅游向以休闲度假为主兼顾观光、专项旅游的复合型旅游阶段过渡的一个“官宣”。
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时代的来临,给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迈入一切皆可游的时代,主客共享的旅游发展方式,突破了景区景点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旅游要素,让游客走进乡村,走进菜市场,让云南人的城乡生活场景和云南人的人情味成为了旅游最大的吸引力。在自媒体、互联网的助力下,每一个幸福生活的创造者,都有机会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分享者。
随之而来的是旅游场景多样化所带来的挑战。旅游服务、环境的打造,不再局限于景区;游客在定义旅游业,游客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旅游目的地,给社会化的旅游环境治理、优质旅游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不仅是对传统要素行业、旅游部门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省委、省政府对各行各业、城乡各级政府在社会善治、文化自信方面提出的政治要求。各行各业如何把全域旅游服务,旅游形象,旅游氛围营造起来,是最大的挑战。
记者:近年来,云南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取得成效,如何做好“+旅游”,把旅游业真正做成“幸福产业”?
蒙睿:旅游业融合性强、产业链长,利益相关群体多,把旅游业真正做成“幸福产业”,要用系统思维,从需求端、供给端、监管端全面、完整诠释“幸福”。
从需求端来看,游客的幸福得益于需求得到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产业不断创新产品业态模式,创优服务的同时提高性价比。新业态的提供来自各行各业,要加强体制机制设计,让农业、教育、自然资源等部门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提供者。
从供给端来看,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得到恰当的收入和职业尊重。这就要求进一步规范从业人员薪酬体系,维护旅游从业人员合法收益权益,引导树立合理的职业薪酬预期,重构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建立合理的旅游发展利益分配机制,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也能通过旅游发展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增强文化自信。
从监管端来看,建议根据旅游业的客观规律和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要求,为各部门创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幸福生活的共创共享过程中。
记者:今年云南旅游产业关键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什么?您对发展有哪些展望?
蒙睿:去年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统筹“六个关系”,实施“六项行动”持续守护好云南旅游金字招牌,也为今年旅游产业发展划出了重点。
客观看待目前旅游行业的情况,国内游整体恢复,局部地区还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但是出入境旅游只恢复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一,今年的旅游业仍在恢复阶段。所以需要大力扶持市场主体恢复元气,不断提升周边游国内游的水平和质量,同时积极拓展入境旅游,适当释放出国旅游需求。
云南旅游产业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和线路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一些新项目的推动也要因时而异发展。当前,传统的建设思维仍然是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项目建设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主要原因。这需要从规划开始就把项目的建设思维转变为运营思维和流量思维,积极探索产学研融通的创新,打造旅游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期待2024年,旅游人才队伍、适旅科技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得到政府部门更多关注和实际推动。旅游图书馆这样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能够走进更多的城乡社区和景区街区,村节、社区文化节能够与“大地欢歌”“五个大家”等文化活动相映成趣。同时在腾冲科学家论坛等重大活动中,能看到更多院士分享“科学家的旅行”、讲述“旅行中的科学”,让旅游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共创共享场景,旅游业能在国家战略和“国之大者”的工作中贡献更多力量。(记者 李承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