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

来源: 2019-08-19 12:40:2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美丽宜居乡村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贫困户入股企业并参与食用菌种植

 芦笋产业基地带动农户增收

美编 王丽娜/制图

  伴随着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昆明市一直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立为奋斗目标,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济贫解困,千方百计消除贫困。

  统计反映2014年,昆明市共9个县区有脱贫任务,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3个贫困县、404个贫困村、9.64万户35.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9.88%。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脱贫攻坚各项部署,把脱贫攻坚列为首要政治任务。

  2016年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要求,调动大量资金资源,精锐尽出、全员参与、发动群众、攻坚克难,全市区域性贫困和绝对贫困现象得到根本性治理,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2018年底,累计9.43万户34.46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贫困村脱贫出列,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寻甸县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6%。

  构建严密的指挥保障体系

  昆明市确立“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工作思路。推动农产品、劳动力走出农村,走向大市场;引导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贫困地区,促进产业和素质提升;引导农村资源与市场对接、促进公共服务与农村对接;着力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组织化程度。

  建立指挥体系、责任体系、督查问效体系,构建“1+13”脱贫攻坚指挥体系,落实4级党政主体责任、压实行业责任、夯实党政事企帮扶责任。全市党政事企全员发动,安排526支工作队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3.9万名干部职工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配套建立全程督查监督、全面纪律监督、人大政协监督、专项考核监督的督查问效体系,有力推动脱贫战线改进作风、提升成效。

  健全全方位政策及财政投入体系,以《关于举全市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昆明市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为统领,形成“市委市政府、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市级行业部门”四类文件制定主体,共出台农村危房改造、教育、医疗、生态补偿等各项政策文件198个,建立了“2+N”政策体系。政策落实过程中,配套建立“争取上级投入、增加财政投入、扩大金融投入、强化县级配套投入、拓展社会投入”“五位一体”多元投入体系,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39.38亿元。

  构建脱贫全过程监管体系,以动态管理、5色卡分类识别、项目库建设为抓手,抓实抓准贫困对象识别、脱贫状态跟踪、扶贫项目管理、贫困退出4个关键环节,实现全过程精准管理。

  搭建社会扶贫服务体系,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通过东西部协作、中央和省级对口帮扶,得到了上海普陀区和3个中央单位、6个省级单位的对口帮扶;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动员464家民营企业(商会)参与脱贫攻坚;成立脱贫攻坚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联合会和570个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协会,吸纳会员2.85万名,建立了“1+N”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体系。

  收入增长实现“两不愁”

  2016年以来,通过一系列精准施策,全市农村群众全面实现“不愁吃不愁穿”。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促增收,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示范”工程,落地特色产业项目819个,带动贫困群众33.9万人。实施“菜单式”产业扶贫,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产业项目,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贫困户户均增收900元以上;推广“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全市164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9万余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

  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增收,积极探索“定向定岗订单技能培训+建制化转移输出+组织化稳岗服务+制度化规范安排”的工作模式,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9.61万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7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9万人次),实现转移收入70.6亿元。实施“结对”转移就业,采取2至3个主城区与1个贫困县区“结对”方式,贫困县区向主城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3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8万人)。

  落实生态补偿促增收,实施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603.98万亩,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6万人;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3.5万亩,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7.1万人;聘用194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人均每年增收9382元以上。

  提高农村社会兜底保障水平,农村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平均低保标准提高到2019年的每人4920元/年。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全面覆盖,全市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87万人全部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其中60岁以上人员100%发放养老金。

  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全面推进饮水安全入户调查、水质检测、设施配套、综合整治及提升认可度“五个全覆盖”,完成所有水源点水质检测4809个,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466件,完成27.2万户103万人饮水安全情况调查,饮水安全100%达到规定标准。

  攻克艰难险阻 确保“三保障”

  2016年以来,随着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义务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

  在义务教育方面,建立“双线十人”的“控辍保学”动态管理机制,全市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因贫不能接受继续教育的“两后生”为零。

  在医疗保障方面,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大病保险参保率100%、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覆盖率100%。贫困地区539个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100%、村医配备率100%。

  在安居保障方面,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克服住房安全诸多难题,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8万户,贫困县全面消除农村危房,非贫困县全面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完成“六类地区”10371户38077人农村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37户23091人),城镇化安置率达76.6%;通过后续帮扶措施,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就业岗位,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探索创新 多措激发内生动力

  2016年以来,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专项活动,贫困地区农村群众发展主体地位得到确认,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全面营造脱贫氛围,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活动,通过倡导完善村规民约,弘扬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媒体报道昆明脱贫攻坚4000余篇。全方位、多角度、大强度地鼓舞激励干部群众脱贫志气,营造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

  创新开展“三讲三评”活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讲帮扶措施、评帮扶成效,村组干部讲履职情况、评工作成效,建档立卡贫困户讲脱贫情况、评内生动力。开展活动3500余场次,526个行政村、近20万人次群众、6500余人次驻村工作队员、1.2万人次村组干部参加活动。

  大力开展“两学三比”活动,组织群众“学文化、学技术,比就业、比创业、比贡献”,提高贫困群众生产技能、文化水平,开展专题培训400余班次,培训群众约5万人。

  提升脱贫质量 巩固脱贫成效

  经过3年的精准脱贫攻坚战,2019年昆明市脱贫攻坚重心正由消减贫困全面转向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昆明市在全面完成5568名剩余贫困人口减贫任务的同时,脱贫攻坚工作重心由减贫向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转移,工作的核心标准依然是紧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的原则是切实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健全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继续压实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属地责任、行业责任和帮扶责任。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五色卡”分类管理机制;完善和落实巩固脱贫成果政策措施,加强帮扶效果;完善扶贫资金科学分配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考核机制,脱贫成效考核从减贫向防止返贫、稳定脱贫转变。

  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饮水安全、兜底保障等扶贫政策成效,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引领,提升农村和农村群众“造血”能力,

  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确立群众主体地位。深入推进“两学三比”活动,加强群众实用技能培训。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优化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农村面貌、精神风貌。

  切实巩固保持大扶贫工作格局。持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与上海市普陀区在项目建设、劳务协作、消费扶贫方面加大合作。加强与中央、省级定点帮扶单位的对接服务,抓好项目推进落实。坚持“联县挂乡包村”机制,保持驻村工作队员的稳定性。推广以社团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减贫带贫的新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记者 张星宇)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本次活动拟开展主题融媒报道、摄影作品征集、理论评论阐释、幸福长卷绘制、线上线下互动、宣传联盟构建等“六个一”大型网络宣传。

2024年03月11日 16: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拥有国际性口岸4个、双边性口岸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城市。

2024年03月11日 16:45

陈真永说,大理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41

今天,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整理长图,带您一分钟速览2024全国两会“云南好声音”。

2024年03月11日 16:38

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

2024年03月11日 16:31

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23

杨宗科希望,相关部委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

2024年03月11日 16:15

王学锋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保护要素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动态维护,并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

2024年03月11日 16:07

石磊建议,应以古法维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在尽量保留传统建筑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同时,将不得不补充的新构件与原构件区分开来,并加强传统技术和工艺人

2024年03月11日 16:00

3月8日,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山东大学、云南省科技厅在青岛签订共建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合作协议。

2024年03月11日 15: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