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傈僳山寨太阳花,不见太阳不开花;东方升起红太阳,太阳花开千万家。”龙陵县木城乡乌木寨村美丽的傈僳族姑娘歌声响彻山岗。
这是木城傈僳族人民为了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创作的歌曲《傈僳山寨太阳花》,也唱出了傈僳族人家的现代边境小康村生活。
傈僳族人家载歌载舞
乌木寨村地处龙陵县木城乡东北部,93.28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762户3342人,其中少数民族521户1876人。
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乌木寨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社会治理为帮手、以产业兴旺为助手、以美丽乡村为推手,举全村之力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2021年末,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2800元。
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打造特色宜居乡村
近年来,乌木寨村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党群互助增感情的桥梁和纽带,推行串一回“门子”、讲一点政策、问一下民意、促一项工作、办一件小事的“五个一”模式,通过党员示范带头和主动联系,让各族群众参与到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
乌木寨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融入村域各项事业中,全村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建立“与各族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调动各族群众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同时,乌木寨村积极挖掘传承傈僳族、彝族刺绣、民族服饰、土巴拉乐器等优秀传统文化,成立龙陵县乌绣刺绣专业合作社,带动51户群众发展傈僳族、彝族手工艺刺绣、民族服饰等产业。组建傈僳族、彝族民俗文化表演队伍6支和乐队1个,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组织开展傈僳族阔时节、彝族火把节等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和谐。
以社会治理为帮手,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马鹿塘位于乌木寨村最北部,在搬迁以前,群众住的是杈杈房、茅草房、篱笆房,生活条件差且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2017年初,马鹿塘实现易地搬迁,篱笆房变成了砖瓦房,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
傈僳山寨变的不仅是“颜”,更是傈僳人民的精神面貌。近年来,乌木寨村结合实际修改完善《村规民约》,从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村规民约实体化、简约化、规范化运作,强化德治约束作用。同时,结合各自然村实际制定寨规,推动形成“一寨一规”,提升社会治理成效,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通过学习《村规民约》,我们村民整体的精神风貌提升了,更多的人愿意出去打工,做起家里的农活也越来越有力。”乌木寨村的村民张先生表示。
此外,马鹿塘自然村建立教育支持奖励制度,自发形成只要小组中有考入高中的学生,每户村民出资50元给予支持鼓励,有考入大学的学生,每户村民出资100元给予支持鼓励的行动自觉,有效提升了各族群众尊师重教意识,让国门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20年,余招艳以优异成绩考上南开大学,实现马鹿塘村“985” “211”和“双一流”大学学生“零突破”。
以产业兴旺为助手,擘画乡村振兴图景
有着万亩草山、魅力云海、生态黄羊肉等自然资源的乌木寨村结合自身特点,依托现有公路打造“休闲生活”空间,构建“两线多点”的旅游空间格局,发挥“两线”的交错观光路线,打通各旅游功能板块的微循环交通体系,形成“吃喝玩乐体系”,推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村民搬迁后的家
同时,乌木寨村坚持多点发力助推产业发展,成立乡村两级党员干部为主要骨干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一村一策”制定产业发展方案,充分利用党员会、户主会、走村入户等方式,鼓励党员致富带头,实现一个村民小组有一个党员致富带头人。如今,全村形成了黄山羊、生猪、肉牛产业为主导,芒果、坚果、石斛、草果等各项产业齐头并进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农民收入持续稳步提高。
以美丽乡村为推手,擦亮美丽边寨底色
人居环境的提升是村民幸福感提升的关键。近年来,乌木寨村坚持推“点”成“典”,抓“典”成“景”,以乌木寨万亩草山、马鹿塘、大坪子、小新寨民族特色村寨为重点,着力将乌木寨万亩草山打造成生态观光、生态养殖的“党建+产业振兴”示范点,将马鹿塘、大坪子两个自然村打造成为支部作用发挥好、基层治理成效好、生态宜居环境好的“党建+社会治理”示范点。
此外,结合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乌木寨村开展最美庭院、最美花园、最美果园、最美菜园、最美村庄、最美公路评比表彰活动。推动村规民约和“红黑榜”“门前三包”“卫生日”等常态化、制度化,着力推动乡村面貌展现新变化、新突破、新气象。
(实习记者 李璐航 保山摄影报道)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