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来源:人民网 2023-10-12 10:15:1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实现方式。去年8月,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印发了《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压紧压实责任,采取扎实有效举措,治理效果日益显现,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持续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

  强化问题导向,落细政策举措,移风易俗治理成效逐渐显现

  移风易俗,必须革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各地区各部门突出问题导向,落细落实针对性政策举措,农民群众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轻,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正在发生改变。

  ——破旧俗,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遏制。

  江西省鹰潭市信江新区石鼓渡村,新人刘书闵、刘梦婷在至亲近邻的祝福中,完成了一场简朴的婚礼。刘书闵准备的彩礼被刘梦婷的父母全部退还,供小夫妻开蛋糕店。

  鹰潭市全力革除陋习、破除旧俗,农民群众逐步告别“高价彩礼”,“低彩礼”蔚然成风,“零彩礼”也不断涌现。

  在全国,民政部门共确定32个国家级、近1400个省市县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各地因地制宜破除陈规陋习,厚植新风正气,农民群众的婚嫁彩礼负担明显减轻。

  ——树新风,文明实践搭建移风易俗新平台。

  “婚喜事,简办好,讲文明,树新风,不攀比,无烦恼……”在河南省安阳县高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人员张小路正和乡亲们齐声朗读着。

  深化文明实践,培育文明乡风。中央文明办指导各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重要阵地,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宣传移风易俗,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逐渐成为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惠民生,切实为农民群众减负担解难题。

  甘肃省合水县通过组织联谊会、举办集体婚礼等方式,帮助适龄农村青年拓宽朋友圈,减轻婚礼负担。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组建由咨询师、律师等专业人才组成的服务团队,进村入户开展服务。

  各地采取务实有效办法,加强养老、殡葬等领域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惠民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国妇联、民政部深化婚姻辅导服务,全国84%以上的县级婚姻登记机关设立了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服务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创新治理方式,形成长效机制,移风易俗制度规范逐渐完善

  移风易俗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各地区各部门密切协同配合,创新治理方式,形成长效机制,改善惠民服务,引导农民群众大力践行文明风尚,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取得积极成效。

  ——村规民约实起来,移风易俗有章可循。

  彩礼不高于3万元,直系亲属礼金不超过200元……河南省博爱县指导各村细化村规民约实施标准。四川省会东县公布移风易俗专项治理举报平台,增强了村规民约的约束力。

  黑龙江省拜泉县曝光聚赌观赌、厚葬薄养等劣迹行为500余件,有力促进村规民约落实。

  细化倡导性标准,严格约束性措施,各地结合移风易俗专项治理,以村规民约制修订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制度规范落地实施。全国超八成行政村已完成村规民约制修订,普遍充实了移风易俗相关内容和约束性措施,在人情往来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界限。

  ——激励机制建起来,培育文明新风注入新动能。

  走进山东省龙口市新嘉街道积分超市,各类生活用品“明码标价”。“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促新风,积分越多,拿到的奖品就越多。现在家家做好事、户户争先进。”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希钢说。

  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广道德超市、光荣榜等做法,对文明行为给予相应的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国全面推广积分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为培育文明新风注入新动能。

  ——群众组织动起来,带动村民自觉践行。

  安徽省怀宁县平山镇大洼社区,村民理事会负责的村民食堂,让村民办宴席省了不少钱,更省了不少心。截至目前,村民食堂免费为村民举办红白喜宴不下100场,至少为村民直接节省30万元。

  各地加强对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的建设指导,积极开展邻里互助、道德评议等活动,推动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的执行,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践行移风易俗。

  发挥榜样作用,融入百姓生活,移风易俗社会氛围逐渐浓厚

  涵养文明新风,重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各地治理陈规陋习的同时,创新引导方式、丰富活动内容,邻里守望、敬老爱幼、家庭和睦等新风尚在广袤乡村蔚然成风。

  ——树立榜样,形成崇德向善好风气。

  前不久,河南省舞钢市武功乡表彰了一批“文明家庭”。“全家都很珍惜这个荣誉,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越过越幸福。”武松莲捧着奖牌说。全国各地普遍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评活动,“乡村光荣榜”上的先进模范受到乡亲们认可。

  以德治润人心,以小家带大家,一位位榜样人物,让广大村民见贤思齐,在乡村营造出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以文化人,在文艺熏陶中滋养人心。

  二人台小戏、快板、情景剧……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故事汇晚会精彩上演,集中展示了一批移风易俗典型案例,一个个扎根生活的生动故事,深深打动了观众。

  乡音传新风,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各地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德等文化因子,孵化出一批主题小品、曲艺等优质文艺作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去年,全国“村晚”参与人次约1.18亿。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优秀节目展演,网络观看量超过1025万人次。

  ——营造氛围,让文明的种子根植心田。

  在山东省金乡县,一条全长14.5公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内,建有家风家训广场、廉洁文化广场等20个主题宣传阵地。当地还打造“小树林听戏”“舞前微课堂”等6个宣讲品牌,让美德“好声音”融入乡亲们的日常生活。

  德化人心,好氛围凝聚向心力。从宣传栏到新媒体平台,各地创新宣传教育方式,不断扩大主流阵地,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村民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理,成为乡亲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工作,治理陈规陋习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动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落地落实,指导各地加大工作力度,探索创新方式方法,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引导农民群众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移风易俗长效机制,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记者 顾仲阳 常钦 郁静娴)

责任编辑:李茂婕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排名全省第8位;产业投资增长21.8%,占比达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排名全省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3%,排名全省第8位

2024年02月28日 15:26

目前,快递是物流领域综合运输组合效率最高、信息化组织化程度最高、性价比最好、服务范围最广的业态之一,中国快递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对加强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各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其中提出到2027年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2024年02月28日 15:22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