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兰坪县易门箐社区。
傍晚,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易门箐社区搬迁户熊建华刚刚打扫好新建的二楼房屋,之前来帮忙盖房子的村民们正坐在客厅里聊着家常,熊建华的妻子正在一楼厨房忙着给乡亲们做特色美食漆油鸡。
“家里人口增加了,一层楼房不够住了。趁着天气好,加盖一层,现在也完工打扫好了。”看着崭新的房屋,熊建华满心欢喜,憧憬着春节和家人们团聚的场景。
2016年10月,熊建华从地处高山的弩弓村搬迁到离通甸街不远的易门箐社区,拥有了125平方米的楼房,还有小院坝和菜园子,别提多满意了。
“以前住的是木料房,冬天特别冷。每逢下暴雨,时不时会出现泥石流、滑坡。”熊建华说,最苦的是孩子,要翻山越岭步行五六个小时才能到通甸中学读书。
从高山村寨搬到易门箐社区后,熊建华外出务工,妻子在集市做些小生意,有时还就近到车厘子基地务工,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几年下来,除了日常开支,还攒下了一些钱,两口子决定加盖一层楼,让家里人有宽敞的地方住。
易门箐社区共安置通甸镇、河西乡12个行政村205户880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初期,通甸镇就考虑搬迁户因人口自然增长导致住房面积不足的问题,统一采用“建一打二”的建设模式,即建设一层安置房,但预留两层房屋基础深度,保障后期群众加盖安置房的需求。
像熊建华一样,搬出大山后努力拼搏,希望住好房、过上好日子的搬迁居民还有很多。
在通甸镇高原蓝莓基地里,搬迁居民熊仕全正熟练地为蓝莓搭建雨棚。
“搬到集镇,最大的好处是就业岗位多,挣钱门路多。”熊仕全笑着说,搬到易门箐社区后,他经过培训成为蓝莓基地管理员,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妻子在社区介绍下到丽江务工,一个月收入4000元,日子越过越顺心,家里去年就加盖了一层楼房。
“镇里针对有加盖新楼需求的农户,统一按照户申请、村审批、镇审定的模式进行安置房加盖申报。我们还派出专门的工作组,对农户安置房加盖工作进行指导,制定‘一户一方案’,要求居民在不破坏房屋主体结构、不改变房屋整体风貌的原则下加盖新楼,过上好日子。”通甸镇项目办负责人说。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兰坪县在建设帮扶车间,发展高山杂粮、蜂蜜、中药材加工等富民产业的同时,把搬迁居民技能培训、素质提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整合工会、人社局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资源,按照搬迁居民和群众意愿,以持证就业为标准,着眼于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和务工市场需求,在社区、建筑工地、农业产业基地开展现代农业采摘加工和建筑技能等职业技能培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将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努力将搬迁居民变产业工人、技术型工人,实现多渠道就业。2023年,易门箐社区人均纯收入达1.4万元,有劳动力搬迁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王珂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