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实现91339户381897人脱贫,4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隆阳、施甸、龙陵、昌宁4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02%下降到0.49%;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剩余贫困人口2758户10112人,稳定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
这是保山市交出的脱贫攻坚“答卷”。在7月27日于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保山市专场上,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介绍道:“5年来,保山市在战‘贫’实践与探索中,始终做到‘方向不偏、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行动不慢、效果不差’,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保山着力推进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昌宁县苗族和施甸县“直过民族”布朗族整族脱贫。
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保山市将居住在高黎贡山的怒江州移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目前,909户4910名高黎贡山跨州(市)移民群众走出大山,全部搬迁至隆阳区芒宽集镇、敢顶集镇等8个集中安置点。
此外,保山积极探索并在全市推广资产租赁、物业管理、异地发展等“十种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全省率先消除“空壳村”,全市95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产业扶贫“全覆盖、能致富、可持续”
赵德光说,保山市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大小结合、示范引领”的原则,全面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规模农业大带动。设立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推进10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10万亩优质蔬菜、100万头肉牛、300万头生猪等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目前,全市有序流转土地51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81个,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913个,带动贫困户90314户332393人,产业覆盖率达100%。
“四小工程”全覆盖。积极支持引导贫困户实施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让每户贫困户都能参与一个或多个增收产业,形成规模大农业和到户小产业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的助农增收模式,确保产业扶贫“全覆盖、能致富、可持续”。创新模式强引领。建立“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创富带富机制,通过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补助变扶助等利益联结方式,引导贫困户进入产业链,持续稳定增加收入。比如:隆阳区采取“母猪寄养”“仔猪托养”等模式,让贫困户能够有效抵御市场风险;龙陵县以“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褚橙模式、“龙头企业+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的肉牛养殖模式,有效增强了贫困户“造血”功能。
生态扶贫亮点纷呈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保山市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创新生态扶贫路径,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生态价值双赢中得到更多实惠。
实施生态扶贫项目。制定了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意见,推动生态扶贫项目向贫困地区集中,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截至目前,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41.9万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8092户,补助资金1.81亿元,户均年增收2005元。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划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468.48万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1195户,年均获得补偿451.92万元,户均年增收213元。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户4624人为生态护林员,户均年增收1万元。
创新生态扶贫路径。腾冲市作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出创新实践的六种生态扶贫模式;隆阳区百花岭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猎鸟人变护鸟人”的生态脱贫之路。(记者 孔垂炼)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
2024年02月28日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