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程新征程 | 生态文明建设增“颜值”强“内涵”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1-04-29 09:00:15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一幅幅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画卷在彩云之南铺就。

  树上摘金、林下种金、坡上生金、风景变金,一大批绿色生态产品走出大山为百姓鼓起腰包。

  “有颜值有内涵”,用时下这句潮流时尚用语形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恰如其分。

  在4月28日召开的“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专题发布会上,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周民欣用一连串极具说服力的数据,总结诠释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云南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年提升,16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省国土面积的30.90%,被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其中森林面积、蓄积量居全国第2位,截至2020年底,全省林地保有量达2829.43万公顷、湿地保有量达61.83万公顷。

  2020年,全省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83%,高于国家下达目标任务10个百分点;全省单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累计下降14.56%;绿色能源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42%(居全国首位),绿色能源装机、发电量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46个、67个百分点……

  打造“绿色美景”

  昔日荒山岭,今朝绿成荫。

  为了让云岭大地山更绿、水更清,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福祉,云南省委、省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提出消灭宜林“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目标,开启了绿化云南大地的奋斗征程。

  30多年来,云南省先后实施了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修复、湿地保护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涌现出了杨善洲、“陆良八老”等一批绿化荒山的时代楷模。

  201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正式以“省委文件”形式作出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了“云南要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全局性定位。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保障,指导责任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包括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进程加快、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文明良好风尚培育见效7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成为全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5大历史性突破之一。”周民欣总结说。

  另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赵永平介绍,“十三五”期间,全省完成营造林3840.38万亩,年均义务植树1亿株以上;昆明、普洱、临沧、楚雄、曲靖、景洪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35个、省级森林乡村1081个,全省乡村绿化覆盖率达47.45%;“全省各族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不断加强,爱绿护林蔚然成风,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各族群众的共识”。

  “十三五”期间,我省还用“长牙齿”的措施严守耕地红线,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创建。“全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348万亩,并全部实现上图入库、落地到户。”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卫国说。

  守好“绿色宝库”

  云南是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肩负着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使命。

  多年来,云南历届党委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最原真、最珍稀、最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加以严格保护。

  1958年,云南成立了全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目前,云南全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66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45处;全省共划建自然保护地11类、362处,占云南国土面积的14.32%。

  “十三五”以来,随着云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不断构建完善,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断取得新突破,多项生态环境领域标志性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出台中国大陆首部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全面完成了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在全国率先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生物物种名录、生物物种红色名录、生态系统名录、生物多样性白皮书;2020年7月1日正式施行《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实现以立法的形式统筹、规范、约束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和管理行为。

  据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兰骏介绍,我省已累计建成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县、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州、21个省级生态文明县(市、区)、615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29个省级生态文明村。

  “截至目前,我省已实施极小种群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全省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以及重要风景资源、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赵永平说,此举对确保云南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生态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收获“绿色财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自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目标,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业体系,努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收获了超乎想象的“绿色财富”。

  以水电、风电、太阳能为主的绿色能源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绿色食品品种、品质、品牌培育不断加强,迈向价值链高端,云花、云茶、云菜、云药、云咖、云菌、云果等系列绿色生态“云品”畅销海内外;健康生活目的地逐步向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方向转型发展,成为众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据赵永平介绍,目前,云南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坚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地区。全省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达353万亩,年产量7.48万吨、年产值38.26亿元,已有10家坚果类经营主体被评为“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此外,全省核桃种植面积达4303万亩,年产量148万吨、年产值412亿元;全省野生菌资源年蕴藏量在100万吨左右,年采集利用约20万吨,产值超过100亿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历史性突破,生动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强大生命力,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勤勉奋斗的强大生产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周民欣表示,云南省将切实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记者  孔垂炼)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