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做洱海的守护者,我无怨无悔!”
在10月13日下午于COP15新闻中心举办的一场主题为《高原湖泊生态修复》的云访谈活动中,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分享了他数十年来为洱海治理和保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有目共睹的工作成效。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通过孔海南和他的团队长期而富有成效的治理工作,让曾被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美丽洱海,逐步重现了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
如今,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被原环保部表彰为“洱海保护模式”,成为全国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面旗帜。
“初见洱海,我觉得很骄傲。”时光倒流30余载,1996年,受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孔海南第一次来洱海考察。回忆这条大理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海时,孔海南称,“湖水清澈见底,湖底有水草摇曳,宛如绿林,其环湖生态、水质之良好,让我为它骄傲。”
孔海南当即决定要守护这片高原“海”,为将保护洱海提上国际议程,他努力多年,终于在2000年4月,带领20多位白发苍苍的联合国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委员驱车8小时来到洱海之畔,召开了首届中国湖泊富营养化论坛。此后,孔海南回国任教,继续研究湖泊富营养化问题。
2003年,洱海蓝藻爆发,规模之大,让其水质直降IV类,部分V类,水透明度不足1米。
“洱海竟然也富营养化了?”正忙于研究太湖富营养化问题的孔海南在上海听到消息大吃一惊,随即起草洱海防污建议书。
2006年,洱海保护被纳入了“十一五”国家水专项范畴,国家专门设置“富营养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孔海南成为负责人。
2008年,满头白发的孔海南走进大理为洱海探寻污染源头。他翻山脊、过河湾,四处考察,连洱海边的农户都熟识了这位来自上海的老教授。
多次考察后孔海南得出结论:污染源在洱海之外,主要来自当地农业生产的不当排放。
结论一出人声嘈杂,治污工作也面临重重困难。孔海南随即建议当地政府出资在田间建立牛粪存储池,让农户用牛粪代替化肥,又把种植大蒜的化肥替换成配方肥,以从源头减少污染。
就这样,年复一年,当地人的生计没有断,洱海水质已经逐渐恢复好转。
如今,肥美的大理鲤鱼又跃出水面,洱海独有的海菜花也重新绽放于蓝天碧水间。
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到环湖截污,从入湖河道整治到湖面水环境治理,从湖滨带建筑物违法侵占整治到生态修复,多年来,孔海南和他的团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不同的治理方式,以期将洱海治理与保护工作,从点扩展到面,形成系统。他将洱海治污浓缩为“政府主导,依法治湖,科学支撑,全民参与”的16字方针。(记者 孔垂炼)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