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保山昌宁田园风光 吴再忠摄
近年来,云南省按照省级引导、地方自愿、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实效、持续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彰显出特色亮点。
10月27日,省生态环境厅生态文明建设处负责人王德向记者介绍,在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方面,截至目前,我省共有12个州(市)、县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6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方面,已有1个省级生态文明州、21个省级生态文明县(市、区)和615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获得省人民政府命名,有3个单位和3名个人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
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我省已累计出台和完成了140项改革事项,基本构建了建设、保护、治理、管控、执法、责任、产权、补偿8大类制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构建。
涌现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建设示范
据介绍,目前云南省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的12个州(市)、县分别为:西双版纳州、石林县、保山市、华宁县、盐津县、洱源县、屏边县、楚雄州、怒江州、昌宁县、双柏县、南涧县(按获得称号先后顺序排序)。
被国家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6个地区分别是:腾冲市、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贡山县、华坪县、大姚县、西畴县。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善洲林场)、红河州生态环境局元阳分局,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称号。
昆明市石林县鹿阜街道办阿乌村党总支书记杨金富、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局勐海分局主任科员周坤、楚雄州双柏县爱尼山乡力丫村支书普友华,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称号。
10月14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表彰命名了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云南省双柏县、南涧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畴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王德说,这3个县在创建过程中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呈现出了许多的特色亮点。3个县都结合自身优势或特点,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扬长补短、创新突破,切实探索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连续3年被考评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先进县的双柏县,立足生态优势,坚持走绿色生态之路,打好生态牌,探索出“生态+产业”“生态+扶贫”“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康养”的绿色发展模式,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做大叫响了“白竹山茶”“妥甸酱油”“滇中黄牛”“密架山猪”等一批绿色有机拳头产品;创新性地走出了“林药结合”发展模式,带动全县2万余户农户从事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达17.8万亩,实现年产值20.5亿元,为把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新动能,实现了生态与产业、农业与农民的“共富”“双赢”。
南涧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奋力闯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优先、产业绿色发展、田园风光如画的发展之路。其森林覆盖率从1984年的20%跃升至2020年的66.67%,现已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西畴县是北回归线上的“喀斯特绿洲”,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长期以来,西畴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以“西畴精神”为魂,以“六子登科”为骨,以人民群众为本,创造了从嶙峋石漠到丰美绿洲的生态文明治理“西畴样本”。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提升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始终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统筹安排,协同推进。
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下设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负责研究我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重要问题,协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专项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生态环境厅。
据王德介绍,自专项小组成立以来,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下,按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及我省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聚焦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我省不断加快制度创新,增强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
在“顶层设计”方面,先后实施了云南省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指导意见等改革措施,明确我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把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转变为建设最美丽省份的施工蓝图。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完善方面,在全国率先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出台中国大陆首部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创新建立湖泊保护治理新机制,积极推进“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
在生态环境执法和责任追究制度建设方面,制定出台《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施办法》,构建制度化、规范化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机制;创新监管执法手段,采取“联合执法+同步整改+精准服务+环保普法”模式,组织对各州(市)开展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检查;全面推行云南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出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办法,率先在全国构建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空间大数据分析业务平台。
此外,我省还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机制,全面建立水资源取水许可制度,推进水资源产权确权试点工作,矿产资源实行国家所有权制度,矿业权实行有偿出让、行政审批登记制度;建立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补偿省级奖励机制,与四川、贵州两省在赤水河流域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三省共治”模式等。
“我们将一如既往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指导各地开展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守好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王德表示。 (记者 孔垂炼)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