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靖安安置区蔬菜大棚柴峻峰摄
巧家:作好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
巧家县发扬长征精神,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用心、用情、用力,水电移民搬迁和脱贫攻坚“双推进”,让广大移民群众在支持大国重器建设中共享脱贫幸福新生活。
巧家梨树村火龙果丰收姜连聪摄
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让昭通市巧家县脱贫攻坚和支持大国重器建设交织在了一起。巧家县发扬长征精神,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用心、用情、用力,水电移民搬迁和脱贫攻坚“双推进”,让广大移民群众在支持大国重器建设中共享脱贫幸福新生活。
脱贫摘帽后,伴随着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安全准点发电,巧家县水电库区移民工作已进入社区管理和后续发展阶段。如何做好水电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让5万移民“住得下、能融入、会致富、更幸福”,巧家县围绕省委、省政府明确的“借水电移民契机打造特色旅游城镇”定位,量身制订巧家县移民搬迁安置方案,将发展前景最好的位置用于安置移民,将移民安置区和城镇融为一体,采取了统规统建、商住分离、小区化安置的方式;结合库区移民人口基数多、增长快和住房面积需求大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25+5+20”的住房面积改善政策和可合并选房的建购房政策,满足了绝大多数移民群众三代之内的住房需求;小区配套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让移民住进交通便利、生活便捷、品质高端的小区房。
为了让移民“住得下、早融入、处得好”,巧家县统筹整合村组干部、包保干部、志愿者等力量,将8个移民安置点722栋移民房划分为533个网格,3180名党员干部职工挂包到户,1000余名党员干部担任片区长、网格长、楼栋长、引路员等并24小时在线,帮助移民解决各种问题,努力让移民搬得安心、住得放心,尽早融入移民新区新生活。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围绕5万移民“能致富”,巧家县规划移民后扶项目111个,投资8830万元实施移民综合配套项目102个,启动建设卫星工厂8个。建立完善移民劳动力就业台账,针对性开展岗位推送、跟踪稳岗、技能培训等工作,着力抓好24896名移民劳动力稳定就业,引进8家人力资源公司进驻移民安置区常态化开展就业招聘,组织党员干部送岗上门、驻点服务、入户动员,以期实现移民高质量就业。
聚焦省委提出的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巧家县认真贯彻落实昭通市委、市政府巧家现场办公会提出的“两区一地”发展定位,将移民搬迁安置与特色旅游城镇打造深度融合,及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将移民安置区纳入城集镇规划区,整合金沙江峡谷、电站水库湖面、堂琅文化等元素,做足“高峡平湖水文章”,努力打造“湖滨生态旅游城市、金沙江畔璀璨明珠”,推动获得国家地理商标的“巧家小碗红糖”产业转型升级,抓紧建设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全面推进1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水电、风电、光伏清洁能源;以亚热带气候、湖光山色、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民俗文化、金沙江水电文化、红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构架已经搭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高峡平湖新巧家即将呈现。
靖安新区:搬迁群众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靖安新区精准施策,抓实就业帮扶、强化产业支撑、建设种植基地、规划扶贫车间,在做好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上,续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靖安新区安置区扶贫车间 谢玉刚摄
靖安新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靖安镇洪家营,规划用地2177亩,建设安置房149栋,跨县安置昭阳、大关、永善、彝良、镇雄、盐津6县(区)群众9115户4000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959户31090人,同步搬迁户2156户8912人)。该安置区按照云南省“50个有”工作目标要求,配套建设医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2所,商铺4.8万平方米及水、电、路、通讯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自2019年3月启动建设以来,用时近一年的时间,建成全国跨县安置搬迁群众最大的安置区。
易迁群众搬迁入住后,为保障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靖安新区精准施策,抓实就业帮扶、强化产业支撑、建设种植基地、规划扶贫车间,在做好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上,续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今天的靖安新区,搬迁群众的“腰包”鼓了,笑容多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我们搬到这里来后,各级部门对我们很关心,随时会到家里为我们宣传各种政策,又为我们介绍工作。我在这里上班,老板很和善,他知道我们要接送小孩,给我们的上班时间很灵活,上班挣钱、接送小孩两不误。”采访中,刘伦芬笑着对记者说,眼里全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满足。
刘伦芬从永善县莲峰镇老家搬到靖安新区。对于如今的幸福生活,她有着说不完的感激:“我在这里上班半年了,之前我们种葱、拔葱,这几天开始,老板安排我们种菜,每小时9块钱,每天我可以挣到70块钱左右。”
采访中记者看到,和刘伦芬一起上班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年龄偏大,还要在家中照顾孙子,无法外出务工,安置区的香葱基地、蔬菜大棚、扶贫车间,就成为了他们就业的最佳选择。
今年49岁的唐贵群,是从大关县吉利镇搬到靖安新区康庄社区的。唐贵群右手四级残疾,加上儿子患有智力障碍,她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外出务工。在社区领导的关心下,唐贵群到家门口的蔬菜基地上班,因家庭情况特殊,周末要在家中陪儿子,但她每个月还是能挣够全家开销的生活费。唐贵群的丈夫张顺清在外地制模,只要工地开工,他每天可以挣到200多元。
对于现在的生活,唐贵群笑着说:“我在家门口边打工边把儿子和家照顾好,丈夫就可以在外面安心挣钱,我觉得生活会越过越好的。”
“我们这里不管群众多少岁,只要他想来就可以来。他们有的要照顾家庭,所以我们也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随时来就随时计时。”靖安新区香葱基地负责人杨昊说。
记者了解到,为强化产业就业支撑,靖安新区通过抓实就业帮扶、强化农业产业配套,依托新区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商铺及“美食广场走廊”和“儿童乐园”等产业和创业项目,有效带动有就业、创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同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科学设置1457个公益公服岗位,确保每户搬迁群众至少有1人就业。
截至2021年10月,靖安新区4.01万搬迁人口中有劳动力2.18万人,已就业2.06万人,就业率达94.80%。
镇雄:人口大县话振兴
脱贫摘帽以来,镇雄县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建立易致贫返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快速响应机制,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努力将镇雄打造成“脱贫致富示范区”。
镇雄果珠彝族乡纳支寨一瞥
“56.5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镇雄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县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8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这是今年3月11日,镇雄县政府领导在“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镇雄县“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期间,辖30个乡镇(街道)262个村(社区),全县总人口达171万人的云南第一人口大县镇雄县,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1.77万户56.58万人全部脱贫。贫困群众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3238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16元;完成5.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48万户65464人搬迁进城入镇,农村不安全住房历史性终结。
脱贫摘帽以来,镇雄县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建立易致贫返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快速响应机制,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努力将镇雄打造成“脱贫致富示范区”。
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镇雄县按照“大面抓巩固、局部抓拓展、点上抓衔接”的工作思路,围绕乡村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迁后扶、生态经济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编制了《镇雄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年—2025年)》,规划总投资197.83亿元,涉及项目3380个。今年,镇雄县已筹措资金14.57亿元,启动实施项目269个,预计年底前可全部完工。同时,该县以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为抓手,点面结合、以点示范,综合考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公共服务等因素,今年选取15个行政村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试点,力争年内将赤水源银厂村打造成为省级示范点、其它14个村打造成为县级示范点。
易迁后扶,是镇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该县一抓就业优先,紧紧围绕转移就业开展工作,确保应输尽输、应转尽转。目前,全县3.48万易迁劳动力,已转移就业3.22万人。二抓产业发展。在已实现新型经营模式易迁卡户全覆盖的基础上,针对6个大型安置点,配套建设了20.07万平方米的商铺,统一管理、统一盘活。2020年租金2510.82万元,带动易迁卡户群众户均年增收2472元;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易迁配套产业园和扶贫车间,成功引进潮州宝涛制衣、东莞讯立通电子等28家企业入驻,努力帮助因特殊情况不能外出务工群众实现就地就业增收。
重点突破,确保产业支撑到位。该县按照“聚焦一点、万炮齐轰,突破一点、带动全局”的思路,持续推动“1+3+N”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该县按照以稳固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民的“双绑”思路,持续加大投入,加快推进以生猪、肉牛、蔬菜等特色产业项目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为引领、基地为支撑、组团式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确保每户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至少与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关系。截至目前,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75个,比2020年底增加28个,覆盖所有低收入群众。
鲁甸卯家湾:建设幸福新家园
“卯家湾来变了样,修起多少电子厂,吃苦耐劳把班上,幸福生活跟得上……”这首《歌唱卯家湾》,表达的正是现今卯家湾群众的心声。
卯家湾安置区扶贫车间
鲁甸卯家湾安置区是云南省大型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也是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安置区。在国家各项政策帮扶下,2019年底,昭通市按照“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的定位,一次性规划新城区3.31平方公里,建设安置房66栋。来自鲁甸、巧家、彝良、永善、盐津5县的3.9万多名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此,一步进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为有效巩固易迁安置成果,鲁甸县针对卯家湾安置区2万余名劳动力,积极配套产业,充分保障就业。早在安置点规划建设之初,就以强化“综合配套和产业、就业支撑”的“一配套、两支撑”为重点,将产业建设与安置房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成。配套建设2200亩绿色食品加工园、3000亩现代物流园和1万亩蔬菜基地、1万亩苹果基地的“两园两基地”产业园,打好产业、就业“组合拳”,让搬迁入住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
日前记者在安置区看到,扶贫车间热火朝天,产业园里忙碌不停。商业街、游乐园、广场夜市,满足了群众自主创业需求。
“香葱一年可以种三季,平均亩产7.5吨,按照均价每吨4000元算,亩产值能够达到3万元。搬迁群众通过种葱、拔葱、洗选葱、土地整理等,在家门口做工一年就有上万元收入。”指着上千亩翠绿的香葱,鲁甸县砚池街道办主任熊娟如是说。
刘双剑是一个“外来媳妇”,老家在宣威市,丈夫袁洪向家在鲁甸新街镇坪地营村。脱贫前,夫妻俩在昆明打工。2019年底搬到卯家湾安置区后,第二年就脱了贫。见社区里活多人手少,刘双剑主动报名当志愿者,帮着照顾老人,还带着搬迁妇女学缝纫。如今,她还当上了卯家湾社区副主任。
产业发展了,用工增加了。为实现当地不能消化的富余劳动力精准就业、精准发展,安置区通过精准采集、精准动员、精准培训、精准输出和精准服务,以社区网格为依托,对辖区内所有居住户劳动力情况及就业意愿到户到人拉网式排查摸底,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个对个动员、厂对人培训,从家庭到工厂,全程无缝对接。同时依托党工委、合作社、公司等力量,做好跟踪服务管理,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文化低、维权意识差、外出返程难、家庭困难多等问题,解决了安置区劳动力“不想去、不敢去、不能去、不会去、去不好”问题。
据统计,截至2021年10月,卯家湾安置区3.91万搬迁人口中有劳动力2.21万人,已就业2.07万人,就业率达93.65%。
如今的卯家湾,一块平地“蝶变”成一座新城,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卯家湾来变了样,修起多少电子厂,吃苦耐劳把班上,幸福生活跟得上……”这首《歌唱卯家湾》,表达的正是现今卯家湾群众的心声。
(本报记者 鲁宽)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