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夯实强省之基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1-11-29 09:45:43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推进产业强省建设,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培育、产业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的建设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把握方向、找准路径,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将高质量发展进行到底,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于云南而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推进产业强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找准自身定位和优势所在,突出支持重点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增效,集中力量支持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名片,聚力打造做强“绿色能源牌”、 做特“绿色食品牌”、 做优“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切实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率先转型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是几代人奋斗积累的家底,是稳定经济的压舱石,必须倍加珍惜。要强化危机意识,加快改造提升,实现发展模式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转变。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培育,具备了一定规模,犹如星星之火正呈燎原之势,必须倍加珍惜。坚持前瞻布局、创新引领,始终坚持壮大实体经济不动摇,在“育产业”上下功夫,要在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比重。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要提质转型。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非营利性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构建优质高效、链条完整、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指引下,不仅要求生产方式绿色化、推进清洁技术的广泛应用,还要求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加强末端治理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在强化产业招商引资上积极作为、精准发力。招商活,则项目活;项目活,则经济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围绕产业这个核心、项目这个关键,通过高质量招商引资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要深刻把握国际产业分工新变化,立足云南重点产业发展新需求,以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为抓手,不断巩固和拓展招商引资推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实效;要坚持项目为王,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参与发展地方产业,竭尽全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力、丰富新内涵。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在营商环境建设这个“软实力”上狠下功夫、有力有效。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产业成长壮大的“土壤”,要充分运用“数字云南”建设成果,坚持用信息化支撑营商环境,用数字化赋能经济发展,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要持续深化简政放权,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要全力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网上办事智能化、市场监管精准化,全面打响“云南服务”营商环境品牌,竭诚为企业提供最优服务,增强产业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我们要以奋进者的姿态担负起高质量发展重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努力做好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迈出更快步伐,以高质量发展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本报记者  孔垂炼)

  背景链接 >>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紧密结合云南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和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区位优势,对全省产业发展及时进行了谋划和部署,全省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烟草加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业、矿产业、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考察云南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并着力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与消费品制造八大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云南经济发展不仅在总量和速度上实现了新的跨越,而且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实现了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2020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2.45万亿元,全国排位从2016年的第22位跃升到第18位,2021年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以上。“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三张牌”发展势头强劲,粮食生产连年丰收,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得到质的提升,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可期,经济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典型案例 >>

云南立首批智能制造标杆

10家企业上榜

  本报讯 (记者 孔垂炼)  日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官网发布《关于公布云南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名单显示,云南省第一批上榜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共10家。

  昆明市辖区有4家,分别为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三环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玉溪市有2家,分别为云南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云南易门大椿树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文山、大理、丽江、迪庆各1家,分别为云南神火铝业有限公司、云南欧亚乳业有限公司、丽江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云南迪庆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10家上榜企业实施的智能制造项目及取得成效,充分代表了我省制造业领域的“高、精、尖”水平。云内动力2016年以来实施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高效环保多缸小径柴油机智能制造新模式、云内动力YN系列发动机产品智能化工厂改造项目等,推动了云南省的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带动了云南省内外75家相关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发展,对同类型企业工厂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云南白药实施的健康产业项目(一期),建成全球先进的年产5亿支牙膏产业基地,实现了生产计划自动排程、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生产数据全过程跟踪追溯、包材自动搬运、成品自动入库及出库,生产设备、流程、控制及系统集成实现整体智能化,项目成为牙膏行业首个实施智能制造突破的案例,填补了行业的空白;云南易门大椿树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建设数字化矿山系统、智能化质量控制系统和自动化实验室等,其智能制造生产线达到了水泥“新二代技术标准、深度节能、超低排放、装备先进、智能制造、绿色环保”的技术水平,符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相关要求,生产效率提高24%,运营成本降低11.8%,能源利用率提高12.6%,对我省水泥行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据悉,开展云南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遴选工作旨在加快推进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竞争实力。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现状,在不同行业遴选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形成一批较成熟、可复制、能推广的先进经验和有效模式,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以促进云南省智能制造水平提升。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