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本报记者 张红波
加快乡村产业发展、助推招商引资、帮扶脱贫群众就业、壮大集体经济、提升群众素质、改善人居环境……
2021年以来,省政协委员在帮助销售农产品、提供就业岗位、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基层诊疗水平等10个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出钱出力出智,办了一批实事好事,把“履职答卷”写在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
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发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增收、同时也是农业发展与农村繁荣的基础。只有乡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实现富裕农民,繁荣乡村。
2021年以来,全省各州(市)政协、各界别委员中涌现了一大批“双助推”典型。政协委员们各展所长,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和脱贫群众增收。省政协委员石云说,自己从澳门回到云南,在家乡投资茶产业帮扶当地乡民,带动家乡共同发展。扶贫先扶智,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石云还建了七八所希望工程学校。为了激励茶厂里不愿上学的孩子,石云向他们承诺,高中毕业可以奖励5万元,大学毕业可以奖励10万元。省政协委员杨四龙通过积极开展帮扶,让丽江十八寨沟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55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0600元,偏僻落后的十八寨沟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仍是乡村发展的短板。对此,省政协委员赵中柱带动公司向祥云县实验小学捐赠价值约827万元的校企合作助学基金,用于特色教学设施设备配置、选聘名誉校长、特色化专业教师招聘、师资培养等。先后赴大理州弥渡县、剑川县、祥云县调研人居环境改善、村民就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情况,就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提出意见建议。
2021年,介军两次到德钦县,深入8个乡(镇),在了解到德钦缺少医疗人才,尤其缺乏一些疾病检查、诊断方面的专家后,立即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捐建“德钦县远程心电枢纽平台”,帮助解决心电检测问题。一年来,他带领团队培训医务人员,为基层群众服务,让群众不出乡镇就能享受到上海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
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献良策
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使美丽乡村成为旅游乐园,也为乡村振兴找到了“落脚点”。
“农村要发展,一定要和旅游结合起来。以民宿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杨四龙建议,以打造“田园综合体”为抓手,按照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要求,在塑造乡村“形、实、魂”上下功夫,建设一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走出具有各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试点之路。
2021年以来,赵中柱带领和团结周围的群众,围绕“乡村产业发展、脱贫群众就业、集体经济壮大、群众素质提升、人居环境改善”5项重点任务,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助推行动。
在他看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因地制宜,发挥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要拓宽加工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发挥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在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稳脱贫行动方面,云南可巩固中山、东莞、深圳与昭通,珠海与怒江对口帮扶合作,推进昭通滇粤产业园、(怒江)江海扶贫产业园区建设。”石云在自己的提案中提出,希望云南可以探索“政策性金融+”扶贫模式,推动两地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扶贫资金,专项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并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参与云南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区以及信息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针对目前乡村医疗机构医疗资源配置不全面、专业人员匮乏等问题,介军建议,政府在医学规培生教育中,应系统地对现有乡镇卫生院的卫生员开展进修轮训和带教帮扶;要加强宣传,让群众的治疗观念从“重治轻防”向“防治并举”转变,通过预防减少发病,降低医保支出,加速县域医联体的进程,实现全省互联互通。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