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大理古城
疫情之前的云南文化和旅游产业,就像屹立在祖国西南的一株云南松,四季常青,年年拔节。
统计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至疫情发生前,云南旅游主要指标实现持续较快增长:旅游总人次从2012年的2.01亿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8.07亿人次,年均增长22.0%;旅游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170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035亿元,年均增长30.6%;旅游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65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778亿元,年均增长15.3%,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4%提高到7.7%。同期,云南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98.9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692.16亿元,体量增长2.32倍。
连续保持近十年的高速增长,云南文旅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魅力有增无减。
在8月25日举行的“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云南文化和旅游专场上,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良用一连串排比句,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成就——
这十年,是云南文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十年;这十年,是云南文旅转型升级、克难奋进的十年;这十年,是云南文旅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十年;这十年,是云南文旅凸显优势、赋能发力的十年;这十年,是云南文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十年。
大理全力打造“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
全省旅游总收入迈上万亿元台阶
据赵国良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把文化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万亿级支柱产业来打造,大力推进旅游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打造“一部手机游云南”并成为全国智慧旅游标杆,全省旅游总收入2019年迈上了万亿元台阶,“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这期间,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个旧锡器、剑川木雕、开远根雕等具有浓郁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年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
十年来,我省始终牢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求,聚焦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出台云南省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0个,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点,旅游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品质持续提升。
十年来,我省始终牢记“要加强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工作,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承办了5届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系列展会。“尤其是今年7月举办的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以‘智慧创新·共启未来——服务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极大的深化、创新和突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海内外、业内外的一致好评。”赵国良说。
十年来,我省还持续组织举办“七彩云南·文化周边行”、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创作并支持《十面埋伏》《吴哥的微笑》等演艺节目赴海外演出,不断拓展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丽江古城网红拍照打卡点
“云看展”等一大批文旅新业态加速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立足省情、顺应时势,将文化旅游业发展纳入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重要部署,与时俱进制定若干重要政策措施。2013年提出《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2016年印发《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2018年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2020年将文化旅游业列入全省5个万亿级产业重点培育,2021年制定《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制定《云南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出台落实《关于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加快旅游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引领推动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助推和务实行动下,云南文旅产业体系逐步健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业态更加丰富,数字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云看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大众旅游、智慧旅游持续发展,自驾游、露营旅游、康养旅游等引领休闲度假新潮流。
“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在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和行业安全底线的同时,努力助企纾困出实招,推动文旅行业提振信心、企稳向好。”赵国良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全省共为涉旅行业减税降费15亿元,100%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2.4亿元,发放促旅消费券1.55亿元,补助文旅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贴息2896万元,奖补100家旅行社、20家旅游演艺企业纾困稳岗资金5550万元,指导71家A级景区减免门票,争取到地方政府专项债12.44亿元支持文旅产业恢复发展,旅游市场信心大幅提振、旅游复苏步伐加快。
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是,今年1—7月,全省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537亿元,同比增长54.6%;接待游客4.3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56.8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3.2%和80.0%。其中,7月单月实现历史以来最高最快增长,接待游客992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3%、54.1%,恢复到2019年的138.6%、119.6%,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一度保持单日运送旅客量全国第一,“一半的中国人在云南”一度刷屏。
丽江旅游正加快恢复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实施“文化润滇”,更加自觉地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其中,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方面成效显著、亮点突出。十年来,我省完成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由5300处增加到1470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居全国第12位)。
全省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116处,中国传统村落708个(居全国第2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代表性传承人125人,“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个传统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
十年来,我省创建了85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了28个云南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与此同时,云南文旅融合步伐持续加快。目前,我省成功推出10条非遗、22条历史文化、6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彩云之南·红色热土”“傈僳山寨换新颜”两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此外,扎西会议会址周边文物保护提升、禄劝段红色遗址保护展示、寻甸段柯渡教育基地建设等10个项目,已进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
十年新增5A级旅游景区4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我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生态资源优势较好转化为旅游品牌优势。红河哈尼梯田2013年申遗成功并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我国2022年世界遗产唯一申报项目,现正在平稳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世界自然遗产3项(三江并流、石林喀斯特地貌、澄江化石地)。“十年来,全省新增5A级旅游景区4个、总数达到9个,新增4A级旅游景区85个、总数达到129个;成功创建5个国家级、2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级、2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4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功创建云南省特色旅游城市15个、旅游强县20个、旅游名镇101个、旅游名村213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业态丰富、选择多元,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赵国良说。
乡村旅游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新动能。据赵国良介绍,十年来,我省共实施文化旅游扶贫项目5700多个,完成乡村文化旅游投资1032.4亿元,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9个、示范乡镇25个、示范村76个,建成贡山、福贡、泸水3个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从2012年的0.56亿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3.22亿人次、年均增长21.35%,乡村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263.8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793.98亿元、年均增长23.74%,文化旅游累计带动80.85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2.2%。今年以来,我省实施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并召开了全省乡村旅游助推农民增收工作现场会,将申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30个“云南最美乡愁旅游地”、2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乡村旅游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和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一业带百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启航新征程、扬帆向未来,围绕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目标,我省将持续加快文旅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建设万亿级现代旅游文化产业,奋力谱写云南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本报记者 孔垂炼 图/文)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