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凉山州与云南山水相连,共享着高原山川的光和热。2022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为展现70年来凉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性变化,四川省凉山州委宣传部、四川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云南经济日报与来自全国的20多家经济媒体和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走进凉山州,看凉山变化,看凉山发展,讲凉山故事。
凉山州风光 图源:凉山州政府网
特色农业向“绿”前行
曾经,这里崇山峻岭,阻滞了人和物的往来、流通;如今,这里开发释放出巨大的资源潜能。
70年来,凉山州农业总产值从1952年的2.9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42.56亿元,粮食产量实现19连增。凉山拥有的资源优势,正在转变为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改变人民生活,促推乡村振兴的力量。
盐源苹果、会理石榴、西昌葡萄、金阳青花椒……凉山的绿色农产品在国内打响了品牌,甚至走向了世界,结出了增收致富的果实。
擦亮“盐源苹果”金字招牌
苹果红,村民乐
秋日的盐源阳光依旧强烈,在位于盐源县兴隆镇的现代苹果园区观景台上远眺,一望无际的苹果林排列整齐有序,挂满枝头的“红宝石”在光合作用中积累着甜蜜。
“我们园区内种植有很多品种的苹果,还规划建设了25万吨预冷和冷藏库,冷藏保鲜率达83%。”盐源县苹果研究所所长余秋林介绍,目前,盐源县正围绕“质量兴果·品牌强果·乡村振兴”,以现代苹果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为切入点,打造苹果全产业链,引领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打造西南地区高原苹果产业新高地。
在观景台不远的分拣处,几名村民正在忙碌着对苹果进行分拣包装,装箱放上卡车运往浙江。水果收购商贺军说,从2015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到盐源收购苹果。今年8月,盐源苹果实现了攀西地区苹果的首次自营出口,销往越南。
随着盐源苹果产业链的完善,园区带动效应明显,每年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务工岗位50万个,增加工资性收入6000万元。
小果实带来了增收的新活力。今年,盐源全县种植苹果42.2万亩,预计年产量60万吨,产值30亿元。
科技先导做精油橄榄产业
2012年,台商林春福到冕宁县试种油橄榄。如今,当初的600亩试种地已拓展成了25000亩的油橄榄庄园。
走进林春福的元升集团油橄榄基地生产车间,可以看到一颗颗油橄榄从果实到产品的处理加工过程,科技赋予了品质保证。
油橄榄基地以科技为先导,组成了“公司+科技+生产单位”的科技联盟,相关科技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培育出省级良种1个,主编了省级地方标准1个。林春福介绍,基地生产的“澳利欧”特级初榨橄榄油达到了生饮级别品质,而全球生饮级别橄榄油不到总产量的2%,市场前景广阔。
通过“公司+科技+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元升集团带动了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或入股分红加上务工增加收入,还将积极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型产业园区,助力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放大地理优势促推农旅融合
“安宁河谷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域,属亚热带气候,晴好天气多,无霜期长,非常适合种植晚熟葡萄。品质优良的本地葡萄和我们的酿酒技术相遇,生产出了口感醇香,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葡萄酒。”西昌正大酒业副总经理龙江在月谷酒庄向记者介绍道。
西昌正大酒业是四川省第一家引进酿酒葡萄种植技术并开展红酒酿制的企业,是凉山州第一家独资外资企业,1998年,由泰国正大集团为支持凉山州脱贫减贫事业全资兴建。作为一家集贸、工、农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正大酒业在西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龙江介绍,目前正大酒业已成功推广种植酿酒葡萄200余亩,不定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现在每天有40多位周边村民在酒庄内工作,每逢葡萄采摘季,务工人数达100余人。
2015年,正大酒业整修了月谷酒庄的品酒室与西餐厅,提升了接待服务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通过酒窖的建设、星级酒店的兴建、全景绿化、喷泉及小径整改、修建小型文化展示厅等方式,打造集观光、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酒庄。
振兴“春风”浸润乡村
70年来,凉山州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一批曾经作为贫穷代名词的村庄,实现了华丽蝶变,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采风活动期间,记者走进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和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感受乡村振兴的“春风”如何浸润美丽乡村。
大石板社区
古村“活化”换新姿
背靠螺髻山,面向邛海,位于西昌市的大石板社区三面环山,风景秀丽,拥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商贾云集,街道两旁旅店、茶馆、商铺一应俱全。
华灯初上,大石板社区历史的余韵在暮色中回荡。古朴楼房、参天大树、土墙青瓦,赋予了大石板社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农家美食、星光广场、特色民宿在其中和谐交融,新与旧的时光交替,大石板社区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说起近两年的变化,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党委副书记尹俊无比自豪:“大石板社区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以民宿产业为主导,通过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资源,建立‘山、水、林、田、路’立体的传统村落体系,实现了古村‘活化’。”
从2009年开始启动邛海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以来,大石板社区共搬迁环湖居民5万余人,恢复了2万亩城市湿地。整洁的道路旁便是居民的拆迁安置房,民宿产业的发展让大家搭上了致富的快车,居民或自家开设民宿,或出租房屋,腰包越来越鼓。
在大石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尹俊介绍说,在大石板社区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党群服务中心也成了乡村振兴的“加油站”和“服务区”,为辖区党员、群众提供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受到大家的欢迎与好评。
建设村
产村融合幸福长
前有荒滩,后有荒山。恶劣的生存发展环境,让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发展缓慢,多年保持着破旧的村容村貌,产业结构单一。
如今,走进建设村,已经难寻落后与荒芜的痕迹,“幸福鱼塘”和果蔬大棚在蓝天与青山的映衬下,彰显着农业现代化的生机与活力。村干部朱小虎向记者介绍:“过去从村里到县城只有一条路,每到雨天泥石流阻塞了交通,村里的东西就卖不出去了。到2010年,我们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入股电站、发展现代农业,致力于让老百姓实现增收致富。”
据介绍,建设村的“幸福鱼塘”是由原来废弃的鱼塘整合而成,目前鱼塘水面面积达200多亩,已投放了7个品种54万多尾鱼苗,明年就可以捕收。
此外,建设村还通过村民入股成立田园牧歌旅游公司,发展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业,规划2023年旅游业年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
建设村还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等殊荣,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越走越宽阔。
文旅交融相得益彰
凉山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秀丽的山河交相辉映,织就了独特的人文与自然画卷。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凉山,“彝海结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民族团结的佳话在红色旅游发展中历久弥新;盐源县泸沽湖畔保留了青山绿水与悠久神秘的摩梭文化;历史遗迹的修复和邛海湿地建设,在西昌建设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70年来,凉山州产业发展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蝶变升级,第三产业连续6年每年新上一个百亿级台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美丽邛海”水城相依
邛海是“高原上的明珠,春天里的湿地”。以建设“美丽邛海”为目标,凉山州通过立法保障、规划引领,生态搬迁、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让城市发展与邛海生态保护协同共生,邛海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修复,形成了山、水、城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独特生态环境,保护好了西昌人民的母亲湖。
湖水轻拍着邛海湿地边的银鳞沙滩,微风和煦,远山入画。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介绍,除了沙滩,公园还打造了悬空步道、花海等景观,环湖引导发展了精品民宿、餐饮、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实现了水生态健康和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如今,邛海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物多样性也得以恢复,有维管植物498种、鱼类42种、鸟类210种,以及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邛海景区2021年接待游客110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37亿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建昌古城“重生”亮相
“上有古城、下有邛海”是西昌构建的文旅新格局。西昌建昌古城为明清遗存,现存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大通、安定、建平3座城门尚存,城内9条主要街道与20余条小巷相连,构成四通八达的古城格局。
此前,由于年久失修,一些文物损毁严重,保护情况极不乐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影响了老城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实施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是历史责任,也是群众呼声。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长马玉萍带领大家走进古城,讲述着古城“重生”的故事。马玉萍指着城墙说道:“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在最大程度保留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尽可能在原址上按照原有格局恢复旧观,力争让游客感受到建昌古城穿越时间的人文盛景。”
在施工中,建昌古城总规划中涉及的14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都以“绣花功夫”进行了修缮;留存的建平门遗址、四牌楼遗址、300余米古城墙遗址得到了抢救性保护修复;8口古井、287株古树和万余件老物件被标记、收集和保护,古城的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保护。
在已建成的一期项目中,还配套了蜀绣、茶马古道、唐卡等博物馆和建昌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为市民打造出一片精神文化家园。
泸沽湖幽蓝如玉
四川泸沽湖旅游景区
泸沽湖是镶嵌在川滇两省交界处的一颗“高原明珠”,三分之一的湖面和景点在云南,三分之二在四川。摩梭人的民族风情在这里沿袭千年,旖旎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泛舟在泸沽湖上,湖水幽蓝如玉,四周青山环抱,水岸曲折多弯,岛屿罗列有致,沙滩绵延逶迤。作为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上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交融。
15000亩草海构成的高原湿地世所罕见,这里生长着37种水生植物,栖息着42种珍禽异鸟,是天然的水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罕见的生物大观园。草海之上,有一座300余米长的走婚桥,最早用来抵御敌人入侵,后来逐渐成为便捷两岸老百姓来往和走婚者的通道,如今以摩梭文化中浪漫的元素吸引着游客。
近年来,泸沽湖的旅游开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守护住了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也留住了民族文化的韵味,带来了机遇与蜕变。(记者 雷霁 文/图)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