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后顾无忧地消费,是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核心要义所在。今年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主题为“提振消费信心”,旨在统筹凝聚各方力量和共识,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同共治,打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商务部将2023年定为“消费提振年”,通过创新消费场景、营造消费氛围、提振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房屋装修: “防不胜防”——无数装修人的“痛”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房屋装修及物业服务投诉数量为22752件,投诉比重1.98%,同比下降0.11%,在服务大类中排名第八,在消费者中拥有较高的关注度。
业主陷入装修之痛并不是个案,家装中存在如报价不透明、随意增项加价、施工偷工减料、工期拖延、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承诺难以兑现、装修监管难落实、交付结果达不到预期等现象,不仅侵害了业主的权益,同时也损害了整个装修行业的有序发展。
房子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是一个给家人保障和温暖的地方,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大多数人会选择精心装饰,于是就有了“装修无上限”的说法。一些装修公司却不顾消费者的权益,进行“钓鱼式装修”,开工前采用模糊报价,开工后,在水路、电路改造墙面找平、墙面贴衬布等隐蔽项目里,增加新的装修项。
诸如此类操作,在很多房屋装修过程中层出不穷,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消费者除通过再三确认合同条款、清晰预算、明确双方责任外,也可通过天眼查等平台确认所雇佣装修公司的基本工商信息、资质等。天眼查相关负责人建议,消费者可通过企业图谱来查看该企业的股权结构(特别要注意单一个人持股的情形),以及是否存在供应商纠纷等,综合各方面信息来排除风险和隐患。
随着网络营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装修优惠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团购优惠”“百分百中大奖”“免设计费”“材料费最低”等宣传听起来十分“诱人”,但并不是都能得到兑现。
在选择优惠活动的过程中,消费者要“擦亮双眼”,保持理智心态,消费时不贪图便宜。在支付定金前,需谨慎核对报价清单,查看是否有增项、漏项、表述不清等。同时,在选择家装公司时,需要综合考察公司实力。
一些消费者遇到不正规的家装队伍,这类家装队伍大多没有营业执照,缺乏固定的营业场所,不与消费者签署正规的合同文件,没有施工资质,更没有售后保障。“他们的报价可能是真的低,但装修过程中再加点钱,其实也就和装修公司差不多了。加上偷工减料,装修质量差,最后还不给维修,这就让人不能接受了。”找过非正规家装队伍的冀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据天眼查风险数据显示,目前从事装修装饰相关业务的企业中,3.98%曾出现法律诉讼,3.59%曾出现经营异常,0.88%曾被处以行政处罚。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2年,装饰装修相关企业共产生14.7万条被执行人信息。
家电售后相关企业信息 天眼查供图
家电售后: 从笑脸相迎到“置之不理”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传统家电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智能化、多样化需求,各种新兴家电日益受到追捧。但家电售后维修的“花式套路”,让消费者维权受到了挑战。
管道被“私自加长”而多出材料费,100元的零件要价超千元,两台空调安装下来要收1万多元……在某网络投诉平台上,不少消费者纷纷“吐槽”自己的“不幸遭遇”。
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2年,家电售后相关企业共产生1.6万条被执行人信息。
家电售后服务乱象的产生,是家电行业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不平衡,行业普遍重营销、轻服务的结果。同时,行业小微企业多,少有形成专业服务品牌。央视“3·15”晚会多次曝光家电售后服务行业乱象,部分特约售后服务维修中心高价推销不必要的配件,维修时“小病大修”、虚假维修。
持有图方便省事心态,让很多消费者选择“山寨维修”。高价更换配件、耗材,是“山寨维修”宰客的常用手段。由于家电维修涉及专业知识,利用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山寨维修”漫天要价;不少“山寨维修”店还会刻意夸大家电故障问题的严重性,进而从中牟利。
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提醒消费者,要擦亮眼睛,警惕“山寨维修”。对于上门服务的维修人员需预先出示配件价目表,告知需要收费的项目。如果维修人员没有预先告知,消费者应主动询问相关收费项目。
近年来,各种新兴家电“网红”产品销量大幅增长,为市场注入活力,但也出现了品质不一、虚假宣传等问题,进而引发争议,成为投诉新热点。
如一些“网红”小家电,以颜值高、创意新、价格低为卖点吸引年轻消费群体,但产品质量不高、虚标功率、无“3C”认证等深受诟病。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同时,存在安装维修收费混乱的问题。
据天眼查提供的数据,我国目前有近132.2万家小家电相关企业。从地域分布上看,广东、山东以及江苏三地,小家电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分别拥有19.4万家、11.4万家、8.4万家。从事小家电相关业务的企业中,3.88%曾出现法律诉讼,8.55%曾出现经营异常,1.19%曾被处以行政处罚。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2年,小家电相关企业共产生1950余条被执行人信息。
医美相关企业信息 天眼查供图
医美: 无“医师”资质违规执业
近几年,我国医疗美容市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医美纠纷也在不断增多。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每年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增长近14倍。消费者对医美项目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对医美的科学性、合法性、安全性的认知仍然相对不足。
医美行业中一些乱象长期存在,单是从业资质问题,很多工作室、机构的所谓“医师”,其实根本不具备相关操作资质。
医疗美容行业专业性强,手术和药物、医疗器械使用具有创伤性、侵入性和风险性。部分医美机构通过虚假广告、编造用户评价等夸大医美效果,欺骗、误导消费者,甚至危害消费者个人健康与人身安全。
据部分消费者反映,医美机构利用修图后的照片,制造虚假案例对医美效果进行夸大宣传。部分医美机构将非医疗器械的一般产品宣传成具有医疗功效的产品,使公众误解其产品有一定治疗作用。还有部分机构为了获得客流量,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夸大美容效果、虚假分享个人经历。甚至还有医美机构以低息、无息等“优惠”诱导顾客申办“美容贷”,最后,消费者遭遇恐吓,被暴力催收贷款。
据天眼查风险数据,目前从事医美相关业务的企业中,3.25%曾出现法律诉讼,8.52%曾出现经营异常,3.85%曾被处以行政处罚。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医美相关企业共产生2790余条被执行人信息。
儿童食品相关企业信息 天眼查供图
儿童食品: “儿童”标签成“宰客”标签
儿童酱油、儿童面条、儿童水饺……近年来,市面上儿童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零食市场规模约为休闲零食市场规模的十分之一,以10%至15%的复合年增长率稳定增长。有市场机构预测,2023年,儿童零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0亿元。相关调查显示,84.8%的家长倾向于给孩子购买标有“儿童”字样的食品。但家长可能未必知晓的是,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儿童食品”分类分级标准。
当前,“儿童食品”只是以企业标准作为产品标准的普通商品,能否真正达到让儿童合理均衡摄入营养的膳食要求,仍需打个问号。
一种食品一旦打上了“儿童”的标签,消费者就会误认为其更适合儿童食用,要么就是制作更天然、更精细,要么就是富有营养成分。
然而,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儿童”产品究竟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恐怕会令很多家长失望。早在2021年,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就做了一个实验,将部分儿童食品与成人食品进行成本比较后,发现大多数打有“儿童”标签的儿童食品根本没有任何特殊之处,有些甚至只是打着“儿童装”的旗号,减少了容量,却提高了单位价格,完全将“儿童”标签当成“宰客”标签来用,只是为了渲染育儿焦虑,掏空家长的钱包。
天眼查风险数据显示,目前从事儿童食品相关业务的企业中,1.98%曾出现法律诉讼,21.98%曾出现经营异常,2.09%曾被处以行政处罚。
关于母婴食品行业的情况也值得关注,我国目前有近39.4万家母婴食品相关企业,天眼查风险数据显示,从事母婴食品相关业务的企业中,13.92%曾出现经营异常,3.19%曾被处以行政处罚。
天眼查研究院认为,“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消费者心里已树立起一块“金字招牌”。消费者是最诚实的投票人,会对消费者权益是否受到侵害作出最真实的反应。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维护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本报记者 雷霁)
2024年02月28日 15:23
2024年02月28日 13:20
2024年02月28日 11:45
2024年02月28日 11:40
2024年02月28日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