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洲精神在召唤

2019-07-02 10:44:43 |来源:新华网云南

 新华社昆明7月1日电(记者王长山、林碧锋)体验教学、研讨交流……几天来,云南怒江供电系统的干部简利胜和单位50余名党员干部走进杨善洲干部学院,感受、学习善洲精神。在善洲精神的感召下,近年来,像简利胜一样来此考察学习培训的党员干部和职工达192万人次,善洲精神正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善洲故居。 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因为杨善洲的坚守和奉献,让贫瘠变粮仓,荒山变绿地。”简利胜说,善洲精神永不过时,我们应学习杨善洲为官为民的精神,接受精神的洗礼,补足精神之钙。

  六月的大亮山,郁郁葱葱。

  在云南保山市施甸县的杨善洲纪念馆里,“人民公仆杨善洲”几个红色大字十分显眼。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些党员干部正在善洲林场老窝棚、善洲墓园等处了解杨善洲事迹。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杨善洲纪念馆。 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他是一位非常可敬可爱的人。”杨善洲的三女婿杨江勇如今在保山市社科联工作,也从事善洲精神研究。他说,善洲精神在召唤,只要为群众着想,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时光回到1951年,杨善洲参加工作,先后任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他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下乡时常把锄头带在身边,还喜欢戴草帽,穿草鞋,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山不绿,地瘦薄,这是山里的穷根子。”1988年,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后,主动放弃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

  “好一个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炭火,后面积起马牙霜……”山里风大,雨多,潮湿。最初用树枝搭的窝棚,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杨善洲就领着大家一边造林,一边建房,吃饭、办公的桌椅也因陋就简。

  22载辛勤耕耘,杨善洲带着干部群众,植树造林5.6万亩,让大亮山披上绿装。他还带领大家修建林区公路18公里,架设输电线路4公里多,让大亮山附近的群众过上通路通电的生活。

  2009年4月,杨善洲把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善洲林场。 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告别人世。为纪念他,大亮山林场此后更名为“善洲林场”。2014年12月,杨善洲干部学院挂牌成立。2018年12月,杨善洲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老书记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的精神永存,并激励我们继续奋斗。”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说,我们要学习善洲精神,做信仰信念信心的坚定者。

  如今,杨善洲干部学院的课堂上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

  当怒江供电系统的职工陈洁丽在课堂上观看电影《杨善洲》时,她和现场的许多学员一样忍不住流泪。“他始终想着为民办实事,不到善洲林场无法感受到这种震撼。”她说。

  从1990年跟随杨善洲上大亮山以来,周波始终没有离开,他牢记老书记的嘱托:为老百姓干事。周波如今是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每周都要在学院为学员讲述老书记的事迹。他说,新时代传承善洲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清廉、忠诚、务实、简朴。

  已是惠泽在,犹有余香存。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杨善洲干部学院。 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如今,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林木葱郁,溪流淙淙。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也从1988年的17.1%升至51.16%。施甸县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正以善洲精神为引领,推进脱贫攻坚等各项事业。

  杨善洲的家乡姚关镇陡坡村有13个村民小组,分散在群山中。杨善洲的孙子杨福李是陡坡村党总支书记,他在外公的精神感召下,带领群众因地制宜种蔬菜、烤烟和核桃,促进群众增收。

  今年29岁的杨维大学毕业后到姚关镇政府工作,她听着杨善洲事迹长大,始终记得杨善洲拒绝让女儿搭公务车上学的故事,老书记大公无私、清廉正派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也激励她在家乡坚守奉献。

  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在学院讲述家教家风时说:“父亲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将以他为榜样不断前行。”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善洲墓园。 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当前,保山市正提速高质量跨越发展。保山市市长杨军说,面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任,我们要以杨善洲老书记为榜样,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为推动保山发展而努力。(完)

[责任编辑: 郭云旗]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