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美——我国脱贫群众奋力奔向更好的日子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1-05-06 10:36:50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原标题: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美——我国脱贫群众奋力奔向更好的日子

  新华社记者 侯雪静、杨静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摆脱绝对贫困的群众过上了“做梦也没想到”的生活,在各项政策支撑下,对未来有了更多期盼。

  小康路上的新生活

  “党的好政策,让独龙族过上了幸福生活,独龙江人民永远感谢党,永远跟党走……”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村子里,时常能听到独龙族群众唱起这首“感恩歌”。

  这是当地群众脱贫中自创的歌曲,也成了当地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唱出了告别穷困生活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独龙江乡是我国直过民族独龙族聚居的区域,闭塞、落后曾是这里最刺眼的“标签”,脱贫攻坚让这里发生了巨变,与外界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生活在密林中、住在透风漏雨的木楞房里、11岁才有鞋穿、6年级才开始讲汉话……这是独龙江乡巴坡村监督委员会主任王世荣对贫困的记忆。

  “要不是党的好政策,不知道还要熬多久。”王世荣说,在国家帮扶政策下,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万余元。“不用担心饿肚子,文娱活动也丰富起来,每天都很充实。”

  家在云南省德钦县云岭乡斯农村的藏族群众永次今年66岁,“能用青稞面填饱肚子、偶尔能吃上白面”是她过去最大的愿望。在政府鼓励葡萄种植后,每年家里的葡萄收入就有3万元左右,现在每天都可以吃白面。

  在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过去经常十年九旱,群众饮水困难、庄稼只能望天收。

  如今,“有了水,我们家就‘活’了。”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新庄村村民马忠花说。

  生长出增收向上力量

  又到了采摘木耳的时节,这是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当年的第一茬春耳,也是70多户村民脱贫的重要产业。

  2018年,开始种植木耳的陈庆海,结束了挣不到钱、顾不了家、改变不了贫困状态的日子。在县供销社和合作社的引领下,送菌棒、技术培训、收购木耳,让陈庆海挣到了钱,也成了村里首批靠种植木耳脱贫的贫困户。

  在供销社的帮助下,陈庆海又开办了农副产品营销中心,做起了“农民主播”。“去年,我靠着小木耳,给家里添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陈庆海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做了诸多尝试,“柞水木耳”种类越来越丰富,还有了木耳粉、木耳酱等高附加值产品,柞水木耳的品牌已经走向全国。

  目前,我国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基地30多万个,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至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主导产业。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脱贫举措。

  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民俗资源被重新配置起来,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走进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那京村,四周青山如黛,青田沃野,村中古树参天、竹影婆娑,映衬着新式傣家小楼。

  很难想象这个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村此前只有土路和甘蔗。如今,“9户农家乐比全村的甘蔗收入还高。”那京村的干部说,去年国庆期间,全村日均接待游客1000人次。同时,村民坚持“义务出工”,每户每天轮值,保持全村卫生整洁。乡村旅游不仅改变村里产业结构,也改变着全村人的生活习惯。

  农业农村部表示,“十四五”期间,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着眼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选准主导产业,开发独一份、小而精、特而优的特色产品,突出差异化、避免同质化。同时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的附加值。

  公共服务满足美好生活向往

  “干部到家里了解生活愿望时,我就提出来想学个技能。”家住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聂荣县下曲乡的旺朗,仅有小学文化水平,在学习考试后,获得了焊工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随后,旺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他购置发电机、小型焊工机、电钻机,开办焊接加工厂,为农牧民加工房屋阳光棚和牲畜棚圈,当年营收3.6万元。如今,他已是当地年收入近5万元的村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我国健全教育公共服务,加大了对农村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脱贫群众就业结构因此发生改变。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转移农牧民就业近500万人次,年均开展技能培训10万人次。

  在各地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也保留了“慢权利”。在成昆铁路途经的四川大小凉山,一个个小站旁,彝族老乡抱着鸡鸭、牵着羊,等候着“小慢车”。这种“慢火车”行驶缓慢,但依然是深山中彝族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为适应老少边穷地区发展需要,铁路各部门将公益性“慢火车”打造成列车“乡村集贸市场”,开办车站“扶贫专柜”,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慢火车”服务品牌,如“彝族情”“牧民之家”“富民号”“民族团结一家亲号”等,助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目前,全国常态化开行公益性“慢火车”81对,覆盖21个省份,经停530个车站,途经35个少数民族地区,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每公里票价不到6分钱。

  脱贫群众生活更有保障了,日子也更有奔头。(完)

责任编辑:郭云旗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